【本報台北訊】央行日前宣布換屋族寬限措施,將售屋期限由一年延長至一年半,被外界視為「七波打房後」首次釋出的鬆綁訊號。然而,政策僅執行一周,就已出現落差。據了解,除肩負特定政策目標的銀行外,幾乎所有銀行對承作的態度普遍冷淡,換屋族期待的「人道走廊」並未真正打開。
「現在有意願承作換屋族業務的銀行,公民營全部加起來,不會超過五家」,一名行庫主管透露,除了台灣銀行、土地銀行這種百分百公股行庫外,泛公股或民營業者,都是能避則避。
原本預期央行鬆綁後,銀行對於換屋族案件的收件意願會提高,惟已有民眾反映,諮詢銀行相關方案時,屢屢碰到「軟釘子」。銀行端大多數還是拒收切結書,理由眾多。
有民營業者坦言,房貸集中度水位已滿,不願再承作相關案件;也有大型行庫表示,即便收下切結,未來也沒有能力查核換屋族是否真的在期限內賣掉舊屋,乾脆直接拒絕,以免背上審核責任。對換屋族來說,央行雖放寬期限,但實際執行卻遇到大門深鎖。
央行官員表示,已陸續勸導銀行,只要符合包括借款人信用、資金用途、還款來源、債權保障及授信展望的等五項原則,不得拒絕收切結書。
房仲業者表示,換屋族售屋期限延長至一年半,原意是希望替換屋族減輕房貸壓力,但許多換屋族的房屋多是老公寓,好不容易累積足夠資本,加上成家後往往會考慮較新的大樓或社區作為換屋選擇,但老公寓因房市低谷難出售,成為換屋的另一道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