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珮嘉
下班時間的電梯總是特別慢。她站在電梯裡,盯著樓層數字跳動,腦中盤旋著:簡報、代辦事項、回家路上的壅塞與喇叭聲……電梯門一開,她深吸一口氣,打算一鼓作氣煮晚餐、洗澡、整理明天的資料。剛進家門,還沒走進廚房,就聽見客廳傳來稚嫩的聲音:「媽媽,妳可以坐一下嗎?我想畫妳!」她停下腳步,看著孩子坐在地墊上,畫紙攤開,臉上是期待的神情,於是她放下包包,走過去坐下。
「那你想畫我什麼樣子?」
「就坐著笑笑的樣子,不要動喔。」
她笑著照做,剛才那些盤旋於腦中的任務和壓力,彷彿全被孩子的一句話卸了下來。她忽然意識到,或許這才是她該停下來的地方。孩子一邊畫,一邊說:「妳今天為什麼沒有接電話?我想告訴妳我畫了太空船,還畫了妳開的那種車。」她心裡一震,想起下班途中手機震動的瞬間──當時她正在聽主管叮嚀細節,心煩意亂地按了靜音。原來,那通未接來電,是孩子會一直記得的。
她抿了抿嘴,說不出話,只輕輕回了一句:「對不起,媽媽今天太忙了。」看著孩子畫紙裡的她,頭髮亂亂的,眼睛一大一小,嘴巴彎得很誇張。「你怎麼把我畫得這麼奇怪?」她笑問。孩子歪著頭說:「因為這樣看起來比較開心。」原來孩子不在乎她做了多少事,只在意她「開心的樣子」。
她忽然想到《金剛經》裡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她一直以為,把心力投注在責任與表現,就是好母親,但這句經文提醒她:若總是把心「住」在清單、績效、他人期待裡,她就無法真正出現在孩子面前。真正的陪伴,是安住當下,不預設、不分心。眼前的孩子,一邊塗色,一邊哼著歌,她望向畫紙,忽然覺得,那或許是她今天最重要的報告──她在孩子心中的模樣。
她總以為自己應該扮演好一個「母親的樣子」,其實孩子根本不看這些,他看的是那個此刻放下手邊工作、坐在身邊、真心笑著的她。那天晚餐晚了半小時,但她知道,自己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她在孩子生命中,留下了一個畫面,也讓自己重新看見了真正該守住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