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exels
文/晨光
聚會結束時,年輕人仍在熱烈討論。有人提議辦讀書會,有人構思新活動企畫,聲音此起彼落,笑聲不斷。角落裡,周大哥靜靜收拾桌上的茶杯,神情悠然,像是在另一個頻率裡。
這幾年,他很少搶著發言。話題更新太快,專業名詞陌生,他索性退到旁邊。但他並沒有消沉,常在散會後拍拍年輕人的肩膀說:「你的想法很好。」
有一次,新人提出的構想雖新穎,但細節略顯稚嫩,其他人還在觀望時,周大哥卻先開口:「這個方向值得試,失敗也沒關係,團體就是要有年輕人來嘗試。」他的聲音像一股安定的力量,讓新人眼神亮了起來,並在他的提醒下修補不足,方案最後獲得全體肯定。
「年紀大了,總會被邊緣化。」周大哥笑著說,卻沒抱怨。因為在他眼裡,團體能不斷發現新人,正是更新徵兆。他樂見新人輩出,樂見能在背後推一把。
佛法說:「諸行無常,如露亦如電。」一切角色都有興衰轉換。周大哥不再把中心位置視為執著,而是以「隨緣不變」的心境,成全後進。
他的退,成就了別人的進;他的靜,讓團體的活水更暢流。
我們總會走到舞台邊緣。但那不是價值消失,而是角色轉換。從主角到陪伴者,從被看見轉為成全他人,人生因此展現出另一種深度。
佛陀曾言:「自燈明,法燈明。」當每個人能點亮自己的燈,再去點亮別人的燈,光芒便不會熄滅。周大哥的姿態,正是如此。他提醒我們:價值不只在「發光」——展現、表現自己;還在於「照見別人的光」——看見他人的潛能,並且給予鼓勵、成全。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或許我們都該學會這樣的姿態:在邊緣,也能歡喜;不在中央,卻依然重要。
因為「我們的光」遠比「我的光」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