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健保每年給付癌症新藥,但許多「弱勢癌症」,卻連最基礎的化學治療都未納入給付。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羅盛典指出,近5年健保給付藥品,高達6成7被限縮給付,包括限制用藥時間及條件等,口腔癌、胃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等,分到的健保資源少,形同弱勢癌症,死亡率不減反升。
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近5年健保給付口腔癌藥物兩項,全數限縮給付,給付對象比藥品適應症還少;胃癌5項,但基礎化療無健保給付,免疫治療無效,不可換用標靶,限縮給付比率2成;子宮內膜癌無藥物納入給付,連基礎化療也沒有;卵巢癌3項藥品納入給付,但限制標靶藥物使用對象,限縮比率3成3。給付不足可能也使死亡率上升,2023年子宮內膜癌死亡率為2.4%,去年增加至2.6%;卵巢癌的死亡率則由3.5%,攀升至3.6%。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表示,統計顯示,弱勢癌症患者在死亡前1年獲得的健保資源極少,給付金額僅約30萬至50萬元,胃癌病人死亡前1年,健保僅給付57萬,為10大癌症中倒數第2;最慘的是食道癌,病人死亡前每年給付藥費僅約30萬元。
羅盛典指出,癌症藥物限縮給付,包括限縮療程或給付時間,以乳癌、血液癌症藥物居多,乳癌標靶藥物給付時間最多只有24個月;限縮給付對象,是對給付對象嚴格要求,例如肺癌新藥要求,晚期患者、化療無效才可適用;另一種設限方式,則是要求藥物「不得併用或替換」,例如使用標靶治療無效,不可再申請免疫治療健保給付。
健保限縮給付,導致病人需要自費,對弱勢癌別患者,經濟壓力雪上加霜。羅盛典說,弱勢癌別未必發生率低,患者社會經濟地位屬弱勢,對外發聲聲量較小,以頭頸癌為例,61%每月收入低於5萬元,八成5教育程度在高中職以下;頭頸癌中的口腔癌,去年健保10大癌症支付藥費中敬陪末座,人年藥費僅4萬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