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雜阿含經》中的「古仙人道」譬喻之啓發(續)
在上兩周的文中,我介紹及解說了《雜阿含經》中「古仙人道」的譬喻,這是對末世眾生非常寶貴的啓發,現在作一個綜合小結。就如前文所述,我們要由衷感謝諸佛、菩薩、古聖先賢以及歷代祖師,他們早就為我們慈悲開示了修證佛道的次第與規式,樹立了模範與榜樣,而且是完整與全面的修學架構與修證次第。因此,我們不再需要耗費時光,漫無目標地尋尋覓覓及跌跌撞撞,猶如矇著眼睛盲目地摸索生命的出路,而是目標明確地一心向道——亦即「古仙人道」,我們只需要穩步踏上諸佛、菩薩、古聖先賢、歷代祖師走過的道路與軌跡,一步一腳印地向前勇往邁進,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終究能夠成就圓滿佛道。
大乘菩薩道修行的五十二個階位
進而言之,諸佛、菩薩、古聖先賢與歷代祖師為我們開示及留下的「古仙人道」有個具體的實證,就是大乘經典中所闡述的「菩薩道修證階位」。大乘菩薩道的修證有五十二個階位,其內容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些修持菩薩道的階位,在諸經典中所闡述的項目雖然不完全一致,不過名目大致相同。例如:《華嚴經》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仁王經》卷上〈菩薩教化品〉說:十善、三賢三十心、十地、佛地等五十一位;《菩薩瓔珞本業經》則舉前位十信與四十二賢聖位,稱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入法界心、寂滅心;《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更於十信之前說乾慧地,於十回向之後,加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合為五十七階位;《梵網經》上卷則以習種性、長養性與性種性、不可壞性、道種性、正法性,來說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的階層次第;並以「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來表達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賢聖功能作用。然而,《梵網經》的文字比較晦澀,一般人不易理解。諸經典中,以《瓔珞經》所舉之五十二階位,名義整足,位次無缺,自古以來廣為大乘諸家所採用,所以我們還是根據《瓔珞經》來介紹,因為限於文章篇幅,僅舉其項目名數如下,而不解釋其內容:
(一)十信位,屬於凡夫位,修持信心堅立,為菩薩道的基礎。《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次第為: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二)十住位,意為「安住」於菩薩道,立大願行。次第為:發心住(發菩提心)、治地住(調伏煩惱)、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不再退轉)、童真住(保持純淨)、法王子住(成為法嗣)、灌頂住(受佛灌頂)。
(三)十行位,菩薩以行利他為本,實踐大悲。次第為: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四)十回向位,將一切功德回向一切眾生,與法界相應。次第為:救護一切眾生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入法界無量回向。
(五)十地位,菩薩證入甚深定慧,修行圓滿階段。次第為:歡喜地(初地,破無明)、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受佛印可,雨法雲)
(六)等覺位,與佛覺相等,尚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盡。如觀世音、大勢至等大菩薩所證之位。
(七)妙覺位,究竟佛果,斷盡一切無明,圓滿智慧慈悲。即成佛之位,如釋迦牟尼佛、本師盧舍那佛。
在上述五十二個階位之中,最初階段的「十信」位屬於凡夫位,接下來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合稱為「三賢」位,後面的「十地」位又稱為「十聖」位,能夠稱為賢位與聖位的是除了「十信」位之外,只有四十二個階位,又因最後一個階位是佛位,所以實際上,賢聖階位的菩薩,只有四十一位。
在前兩周的文中提到,要成就圓滿佛果,行者發四宏誓願,修六度萬行,須如古德所云:「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這是從進入「十住」位的賢位開始起算的,在此之前的「十信」位凡夫階段,還不包括在內。換言之,「三大阿僧祇劫」的有效修行年資,是從行者進入「十住」位開始起算的。我們在下周繼續討論。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