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面面觀】帝國的興衰:興於力,敗於心

文/如意 |2025.08.26
47觀看次
字級

文/如意

《帝國崛起》一書,帶我們重新認識秦國。呂世浩老師從歷史演進、獨特的國族性格兩條脈絡切入,說明這個威震天下的國家如何迅速崛起,又為何統一後僅十五年便滅亡,帶讀者展開一段深刻的歷史思辨。

秦襄公建國後違反周制,自行祭天。彼時,僅天子能祭上帝,然此舉並非無知,而是宣示:秦國不再受命於人,將成為天下的主人。這不僅表達了秦人掌握命運的決心,也揭示了他們一貫的性格──不依附、不屈服,要在亂世中自闢新路。

秦國的崛起絕非偶然。秦文公十三年才擁有自己的歷史,在此之前,他們僅是邊陲小國,為求生存耗盡全力;因此,秦人輕視文化、崇尚武力,民風剛毅、以力服人。他們堅信,唯有自強方能在戰國中立足,排除萬難,憑一己之力擠進列強。

然而,也正因如此,一旦局勢順利,秦人便容易自滿而盲目。秦繆(穆)公臨終前,竟要求人才陪葬,忘卻了人才遠比土地珍貴,盛世當下反見荒唐;相對地,處於逆境時,秦國國君清醒而果斷,展現出真正的賢明。歷史反覆昭示:困境令人警醒,順境使人昏聵。

人才,是秦國興衰的另一條主線。

秦繆公曾言:「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顯見對賢才的渴望。但現實中,即使明白這個道理,卻未必真能貫徹。他曾拒聽百里奚之諫,只因對方年老,便將其棄如敝屣,最終自食惡果。至秦始皇時,為防政變與弒君,他不得不殺呂不韋;卻在一統六國、氣魄非凡時,因用人唯才不察品德,重用的李斯成秦亡主因,終究無法逃脫命運的輪迴。

由此可見,人為何要讀歷史?因為歷史不是遙遠的遺跡,而是我們立身的基礎;它記錄的不是時間與事件,而是人性的選擇、興衰的規律。不懂歷史者,必將重蹈覆轍。

「脣亡齒寒」的典故即為明證:晉國借送禮為名請求借道,虢國見禮眼紅心動,竟忘了與虞國唇齒相依的關係,最終兩國同亡。虢國不是笨,而是貪,人常因貪而喪失判斷,至今也屢見類似情境:一個三十、三個一百,明明不合理,仍有人為「優惠」所惑。歷史不只存在於古書,而是每日都在我們的選擇中重演。

秦國的歷史是一面鏡子,映照國運與人心。秦人的堅毅果斷值得敬佩,但對文化與品德的忽視,終釀敗局。唯有誠懇待人、知錯能改,才能真正立國安民、立身處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