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意
《帝國崛起》一書,帶我們重新認識秦國。呂世浩老師從歷史演進、獨特的國族性格兩條脈絡切入,說明這個威震天下的國家如何迅速崛起,又為何統一後僅十五年便滅亡,帶讀者展開一段深刻的歷史思辨。
秦襄公建國後違反周制,自行祭天。彼時,僅天子能祭上帝,然此舉並非無知,而是宣示:秦國不再受命於人,將成為天下的主人。這不僅表達了秦人掌握命運的決心,也揭示了他們一貫的性格──不依附、不屈服,要在亂世中自闢新路。
秦國的崛起絕非偶然。秦文公十三年才擁有自己的歷史,在此之前,他們僅是邊陲小國,為求生存耗盡全力;因此,秦人輕視文化、崇尚武力,民風剛毅、以力服人。他們堅信,唯有自強方能在戰國中立足,排除萬難,憑一己之力擠進列強。
然而,也正因如此,一旦局勢順利,秦人便容易自滿而盲目。秦繆(穆)公臨終前,竟要求人才陪葬,忘卻了人才遠比土地珍貴,盛世當下反見荒唐;相對地,處於逆境時,秦國國君清醒而果斷,展現出真正的賢明。歷史反覆昭示:困境令人警醒,順境使人昏聵。
人才,是秦國興衰的另一條主線。
秦繆公曾言:「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顯見對賢才的渴望。但現實中,即使明白這個道理,卻未必真能貫徹。他曾拒聽百里奚之諫,只因對方年老,便將其棄如敝屣,最終自食惡果。至秦始皇時,為防政變與弒君,他不得不殺呂不韋;卻在一統六國、氣魄非凡時,因用人唯才不察品德,重用的李斯成秦亡主因,終究無法逃脫命運的輪迴。
由此可見,人為何要讀歷史?因為歷史不是遙遠的遺跡,而是我們立身的基礎;它記錄的不是時間與事件,而是人性的選擇、興衰的規律。不懂歷史者,必將重蹈覆轍。
「脣亡齒寒」的典故即為明證:晉國借送禮為名請求借道,虢國見禮眼紅心動,竟忘了與虞國唇齒相依的關係,最終兩國同亡。虢國不是笨,而是貪,人常因貪而喪失判斷,至今也屢見類似情境:一個三十、三個一百,明明不合理,仍有人為「優惠」所惑。歷史不只存在於古書,而是每日都在我們的選擇中重演。
秦國的歷史是一面鏡子,映照國運與人心。秦人的堅毅果斷值得敬佩,但對文化與品德的忽視,終釀敗局。唯有誠懇待人、知錯能改,才能真正立國安民、立身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