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正隆二年(一一五七)二月的某一天,海陵王召來了吏部尚書李通、刑部尚書胡勵、翰林直學士蕭廉,對他們講述了自己前天晚上做的一個夢。
「晚上,我到了上帝所在的地方,大殿裡的人就跟嬰兒一樣。不久,有個穿青衣的人宣布授予我天策上將的名號,並命令我出征某個國家。我上馬後發現無數鬼兵,一支箭射出,他們一個個向我唱喏低頭。醒來之後,那聲音好像還在耳邊……這是個很奇怪的夢,難道說,是老天想借我的手取得江南之地嗎?」
這是清人畢沅在《續資治通鑒‧宋紀》裡的一段記載。做了這個奉上帝之命出征且所向無敵的人,是金國的皇帝完顏亮──因其死後降封為海陵郡王,所以歷史上也稱其為海陵王。
我們都知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完顏亮之所以會做這個夢,應該與他朝思暮想著殺過長江征服南宋、一統天下有關。而且作為金國皇帝,他有這樣的想法也不奇怪:舉凡懷揣宏大政治理想、期望為後世所仰慕的帝王,建立統一的國家,幾乎是他們共同的心願。
但是,宏大的政治理想,需要實實在在的基礎工作來支持。比如說,需要皇帝勤政為民,任用賢臣、察納雅言,制定一整套安邦定國的政策方針;同時努力發展經濟,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此,才能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
而完成了這一切,有時甚至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實現目標。例如,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很好的例子:南唐、吳越根本不需用兵,在他襲占荊湖與攻滅後蜀後就主動表示臣服,平定南漢也沒花費多大的力氣。
簡單來說,一國之君能不能有所作為、實現天下大一統,不單單取決於他是否有宏大的政治理想;更重要的是,他為實現這一宏大的政治理想,做了什麼。
然而,海陵王雖然也有一統天下的想法,但他平時的作為,卻遠未顯示出與眾不同之處──如果有,也是其荒淫無恥,大概可稱得上是歷史之最。完顏亮曾對大臣高懷貞說過他的志向:「吾有三志,國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帥師伐遠,執其君長而問罪於前,二也;無論親疏,盡得天下絕色而妻之,三也。」
前兩個志向,相信多數人都能夠理解:一言九鼎的世界領袖,誰不想?讓他國君臣皆屈服於己,跪拜在腳下,多麼威風凜凜!但他的第三個志向,卻有些驚人。希望「盡得天下絕色而妻之」的人肯定有,可是無論親疏都要染指,那還算是人嗎?
然而在現實中,完顏亮就是這樣做的:節度使烏帶的妻子定哥、金太宗長子完顏宗磐之子完顏阿虎迭(和完顏亮是堂兄弟)的妻子、女兒等,先後都被他笑納懷中。
如此這般,哪還像人?又哪裡有多少心思與精力放在正事上?大金的君臣關係,如何可能正常?經濟怎能繁榮?社會又怎能穩定?故而數年之後,當海陵王真的嘗試將他所做的美夢化為現實,率兵南下攻宋時,卻因兵變而落得被叛將縊殺的可悲下場。
夢有美夢,也有噩夢。噩夢不會無緣無故降臨,總是有一些原因,並且很大程度上常常是人主動招惹的,就好像海陵王的噩夢;而讓人更加感嘆的是,最初,他還把噩夢當成了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