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玄
最近新聞報導,泡泡瑪特創辦人成為河南首富。一個靠販售公仔起家的品牌,竟能紅遍全球,令人驚訝,而不少家庭中,孩子的書桌上也擺滿了這類大眼沉默的小人偶。這股熱潮,也許不只是「喜歡可愛」,而是時代心理的某種投射。
這些公仔看似可愛,實則透露一股難以言喻的孤單。許多人將情感寄託於此,當作療癒、自我投射的對象,或是一種陪伴的替代品。久而久之,與其說是在收藏,不如說是在尋找一個不會說話卻能默默陪伴的「朋友」。
當家庭成員各自忙碌,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回到家反而話少情疏,一個靜靜站著的公仔,有時反而比親人更容易親近。這種「成功產品」的背後,不只是設計與行銷的勝利,也反映出人心的空虛與社會的疏離。
並不是要否定公仔的存在價值,只是提醒自己與家人,真正的陪伴其實來自眼神的交流、一句貼心的問候,甚至是一頓一起吃的晚餐。當孩子沉迷虛擬形象,不妨放下手機,坐在他身邊,聽他說話,哪怕只是靜靜地陪著。
或許,那才是真正重要的「公仔」──活生生的彼此,在彼此身邊,不必包裝,不必說話,也不怕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