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鐘聲】這般那般的父親

文/黃羿瓅 |2025.08.18
80觀看次
字級

文/黃羿瓅

世上父親千萬款,先來看看古人如何稱呼爸爸。〈木蘭辭〉裡是阿爺,《南史》阿父、《晉書》家翁、《世說新語》家君,除了眾所皆知的家公、阿爹、老爺、老爹、老父、家大人等,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老竇。

「老竇」是廣州人習慣用語,據說源自於《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禹鈞,五代後晉人,因幽州又稱燕山府,故稱竇燕山,官至諫議大夫。他幼年喪父,事母至孝,性儉樸無奢,熱心興學、接濟寒士,原命中註定無子且短命,但積德行善改變了命運,年過四十起後連生五子。在身教言教下,五子才學日深,相繼進士登科,皆任朝廷大官;他也延壽厚福,活到八十二歲。侍郎馮道曾賦詩讚美:「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北宋范仲淹的先祖是竇禹鈞老友,曾記錄竇禹鈞樂善事蹟,以訓示子孫。范仲淹也在〈竇諫議錄〉中記述善惡有報的道理,望廣傳天下。後代則以竇燕山教子有方,景仰他為「模範父親」,尤其廣東沿海更擴而稱自己的爸爸為「老竇」。由此可見,父親做為一家之主的影響力。

梁啟超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學識淵博,人格高尚,曾於清朝光緒年間與康有為發起戊戌變法,乃破除封建舊思想的維新派代表人物。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遊歷國際吸取經驗,於清末首次提出中華民族概念。

中華民國建立時,梁啟超一度入袁世凱政府,復又反袁世凱稱帝而倒袁。之後經歷不同陣營,選擇退出政壇,致力於文教事業,支持五四青年運動,為清華大學國學院貢獻良多。曾謂:「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

魯迅認為「愛與誠實」是合格父親的基本,梁啟超也經常對子女表達愛,還會稱他們為寶貝。當時在外出生入死的他,正應了這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翻譯為:「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忙碌的梁啟超是個懷抱遠大志向的父親,可也會折服於溫柔美好,在奔波之餘仍頻寫家書。他反對填鴨教育,給予子女的是關愛、建議及平等、尊重,讓「寶貝們」感受到真誠的關懷,身心皆為愛所包圍,與傳統父權的沉默、命令或訓斥大不相同。他的九名子女人格健全,皆獨立自主且好學,在各自領域成為傑出人才。時有云:「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棟梁。」

晉朝隱逸詩人陶淵明有五個兒子,他的〈責子〉詩:「……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通篇口語,看似責備諸子懶散無才學,實是為父者的慈祥和戲謔,不以五兒「不肖己」而發怒。詩末「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似無奈也含關愛。

陶淵明五子不好學是事實,他調侃之餘,也期盼兄弟幾人將來能互相扶持,還因自己辭官隱居讓孩兒幼時飢寒,而有愧於心。不知後來五子有沒有成就,至少據載長子陶儼曾任官職,有趣的是,正是當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只做了八十幾天就歸隱躬耕的──彭澤縣令。

歷史上,不乏父親發人深省的訓子智慧,這般那般。但我認為,凡能尊重子女、溫和表達的愛,更是珍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