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透過學習、選擇與行為來改變原有的命運軌跡,追求自我實現與人生價值。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當人生走在十字路口,面臨情感、職涯、健康或突如其來的事故時,許多人會不約而同地打開命盤、翻出塔羅、滑開星座App,尋求命理的指引。這種行為,並非現代才有的現象。自古以來,命理學總會在人們遭遇困境時特別頻繁地出現。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機制與文化背景,使人們在不確定的時候,不自覺地轉向命運尋求答案?
不確定時渴望確定感
心理學指出,人類大腦天生對「未知」感到焦慮,當面對無法預測、控制或解釋的處境,內在會急切尋求解構與意義,以緩解不安。此時,算命就扮演了「虛擬確定感」的角色。即使命理無法保證真實與準確,只要它提供一個可以依循的方向,就足以穩定情緒、減輕焦慮。正所謂「與其空焦慮,不如先問卦。」這背後反映的是人們對安全與穩定的基本需求。
算命是一種心理諮詢
在壓力下,並非每個人都願意向心理師、朋友或家人袒露心聲。相較之下,塔羅、占星、解夢等形式,提供了一個不需揭露太多個資、低成本、快速獲得回應的心理出口。許多命理師實際上扮演的是傾聽者與引導者的角色,透過象徵語言,間接帶領個體進行自我覺察與反思。這屬於心理學「投射式工具」(projective method),類似心理測驗中羅夏墨跡圖原理。
抉擇前減輕決策壓力
在人生的重要抉擇前,人們常因害怕選錯而遲疑不前。卜算恰好提供一種心理上的「責任中介」,例如「這不是我自己決定的,是命運這樣安排的」、「卦象說這樣比較好,那就照做吧!」雖然可能因此削弱自主性,但在某些情況下,卻是一種暫時保護自我的心理防衛機制。它讓人能夠行動,同時保有退路,緩解決策焦慮。
命理隱藏潛意識形態
在東亞文化中,「命」不只是宿命論,更是一套深植於日常的參照系統。從生肖、風水、八字到黃曆,命理早已滲入個人與集體生活。在困境中回歸「命」,其實是一種文化性的尋根行為,就像在風暴中拋出一個熟悉的錨。人們在不確定中,藉由這套熟悉的語言體系來尋找穩定與依靠。
算命是一種敘事工具
敘事心理學強調透過建構事件的因果關係與意義,來理解自己與世界。命理學正是一種為人生提供語言與結構的方式。例如「我現在這麼辛苦,是因為命中缺福報;但只要運勢轉好,撐過去了就會雨過天青。」這樣的敘事,賦予苦難意義,讓人重新建立信心與耐力。
命理學不一定是逃避現實的迷信,可以一種尋求安頓的心理機制。在困難與混亂中,有人選擇相信,是因為渴望一個能重新出發的理由。命理不會替你決定人生,但提供了一套框架,讓人在混沌中停下腳步、整理思緒、重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