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四月初提出新關稅之後,歷經川普幾度轉折,迄今四個多月過去,政府組成號稱「最會談判的團隊」,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領軍,去了四趟美國,結果卻是令產業界哀鴻遍野的原有關稅之上疊加百分之二十。很多工廠已無奈準備收拾廠房,賣地產,做轉型;而政府的做法,竟不是面對危機,而是繼續哄著產業界說:我們還在談判,還有望降低。
坦白說,產業界對政府的談判已不抱任何期望。因整個過程,除了讓人民看到政府缺乏整合、失序失能、所托非人之外,根本看不到一點貿易談判的專業。
事實上,貿易談判涉及產業面向非常之多,談判過程中,對每一個產業的掌握都非常重要。以前蕭萬長主導對美談判的時代,往往召集各行各業,如鋼鐵、電子、紡織,乃至文化產業、影視文化等,先在內部召集會議,討論產業的影響範圍與衝擊程度,並了解哪些是可讓與不可以讓的。尤其農業產品的衝擊更大。
出去談判之前,先凝聚內部共識,評估風險,讓談判團隊有一個大略的底線與目標。可惜這一次完全沒有民間參與,也沒有產業衝擊評估,整個團隊閉門造車,加上行政院副院長完全沒有產業背景,哲學思惟,能夠談出什麼結果來,就可以想見了。
事實上,民間力量本應是政府談判的後盾。日本就有農民抗爭,反對稻米進口,自民黨也放話說選舉會崩盤,承受不起這樣的風險,抵死也不讓,終於擋住美國壓力,贏得農民的支持;韓國也一樣。民間社會力本是政府談判的籌碼,但政府完全黑箱。民間聲音進不去。
另一個政府有力的後盾是在野黨。來自在野黨所反映的民意批評,固然是談判團隊的壓力,卻也是抵擋美國壓力的籌碼。最糟糕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不僅不能團結產業界、民間力量與在野黨,反而是在搞大罷免,整個是撕裂社會,把民意壓到噤聲的程度。全台灣只剩下大罷免大成功的狂熱分子的口號,完全不知也不顧民間疾苦,更不管產業死活。
當局採整個黑箱作業讓民間力量和在野黨都無法成為政府的支撐,談判團隊像蒙著眼睛,被美國徹底打趴。難怪談判團隊出去之前,就有學者預言:根本不需要派團赴美,只需要在台灣跪著「領聖旨」就好了。即使是日本,在美國決定疊加百分之十五關稅之後,仍有能力去談判,改變成最終百分之十五底限。而台灣呢?明明一敗塗地,政府還在欺騙人民說,仍在談判,還有望降低。
無能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還在騙。哄騙人民說,台美還在繼續談。明明談判結束了,都已經談到台積電幾乎整個移出台灣,產業空洞化,經濟難以為續了,還要繼續騙人民,人民這麼好騙嗎!
坦白說,再談也談不出新結果。政府還是趕快面對百分之二十疊加關稅,找產業界,無論是工具機、鋼鐵、電子等,好好開會,找出應對危機的對策。看是要補助度過難關,還是幫忙關廠轉型,或進行技術輔導改變出口方向,或者找中國大陸協商,尋其他出路。總之,別再搞大罷免大撕裂了,別再瘋狂賣抗中避難包這種幼稚愚蠢的遊戲了!
祈請當局別鬧了!風暴來臨,產業要生存,老百姓要活下去,大家盡量合作,尋未來出路,共度這一場經濟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