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經》敘述楊仁山為了刻經弘法,普濟眾生的無私奉獻。圖/人間社記者蔡忠宏
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後排右7)、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後排右8)、佛光山慈善院長依來法師(後排右11)、佛館館長如常法師(後排右6),與南京市話劇團《刻經》演員合影。圖/人間社記者蔡忠宏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南京市話劇團原創話劇《刻經》,9日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大覺堂上演,敘述金陵刻經處創辦人楊仁山一生的傳奇,透過與劇中角色的時空對話,表現楊仁山為了刻經弘法、普濟眾生的無私奉獻。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與現場1500名觀眾共同欣賞這感人篇章。
故事發生在1911年10月,革命即將到來,那天是楊仁山生命的最後一天,就在那天清晨,他失落了隨身所攜的《金剛經》的記憶。隨著巨大槍響,時代將發生鉅變,在這新舊交替的風起雲湧之際,楊仁山要守護的是他堅持的刻經事業、後人的命運,還有那遺落的經卷。
推廣佛學 捐獻全數房舍
金陵刻經處牆面的2萬多片佛經雕版化身舞台布景,登場人物包括失聰的老刻字工匠「不聞」、「刻經僧」妙空法師,以及楊仁山長子楊自新、次子楊自超、小女兒圓音法師、孫女楊步偉,弟子譚嗣同、歐陽漸,日本佛教學者南條文雄,甚至有玄奘大師。
劇中人物與楊仁山的關係,有法緣、有親情,也有精神象徵,跨越時空的對話,刻畫出楊仁山如何刻印佛經、推廣佛學。除了在1866年創立金陵刻經處,並成立「祇洹精舍」、「佛學研究會」。楊仁山將他所有的房舍全數捐獻金陵刻經處,刻經所欠下的銀兩,則留給了3個兒子。
楊仁山在劇中有言:「這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刻經』。」生前更囑咐「經版所在,即靈柩所在」。劇中那失落的《金剛經》,則是來自他為堅守訂親承諾,而錯失出家因緣的妻子。
尾聲則交代楊仁山孫女楊步偉,及其夫婿語言學家趙元任,如何回到金陵刻經處,延續刻經事業。而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與金陵刻經處的因緣,包括1994年趙樸初居士陪同參觀,並互贈對聯。以及2016年受邀參加金陵刻經處150年周年紀念活動,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稱楊仁山為「菩薩」,因他具有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精神。
護持佛法 信仰傳承兒孫
與會有佛館副館長依潤法師、永融法師、永均法師和有賢法師,史傳藏主編依恆法師、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佛光山傳燈會副會長覺容法師、佛光山功德主會會長滿益法師、圓福寺住持覺禹法師、佛光山傳燈會醫療組主任妙文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廣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南法師、佛光山百萬人興學委員會主任妙謙法師、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任有祥法師、幸夫愛兒園創辦人達觀法師。另外,還有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副總校長林聰明、佛光山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林祖功、星雲大師數位人文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曾淑賢、佛光山榮譽功德主劉珀秀和陳曾四欣、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事劉宗澧等貴賓參與。
潮州講堂曾芳委分享,楊仁山是「悲智願行」的實踐者,其兒孫輩也展現對信念的堅持。他毫不藏私,將房舍全數捐出,這非常人能及,的確是位大菩薩。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大樹第二分會曾容涓說,楊仁山可說是度了全家,完全落實經典所教導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