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布施也可以有感染力

文/李永然(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 |2025.08.12
1446觀看次
字級

文/李永然(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

日前閱讀克里斯.安德森所著的《慷慨的感染力》(王曉伯譯)。作者提到,在新冠疫情帶來的隔離、遠端生活過後,人類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集體孤立不安,點燃人們對連結、科技議題的關注。其實「慷慨」不只是溫柔的道德行為,還可以是被設計、被傳染,進而推動人類進步的行動。

人類因疫情認識病毒的「感染力」,而這樣的力量並非只能用在「傳染病」的例子,若能用在「正向行為」,如慷慨、善意、信任等,人類也能創造出同樣具有規模性與深遠影響的「良善傳染病」。若能使「慷慨」具有感染力,則慷慨行為就可從孤立事件變得強大,並能鼓勵、影響他人起而效尤,產生善意的連鎖反應。慷慨不僅能促成人們相互的信任合作,更是人類文明繁榮的推動者,及個人幸福的關鍵。要使「慷慨」具有感染力,而成為驅動社會向善的引擎,一是透過人類天性中的互惠與同理心本能;二是網路讓訊息與榜樣迅速擴散。

傳統觀點中,「慷慨」常被視為個人的道德選擇,是無私的施予、善良的展現,但慷慨的動機也可能包含「聲譽」、「交換」、「利己」等考量,更吻合真實人生的複雜性。進行慷慨的感染,如利用「網路」──網路可以被設計為慷慨與善意的「擴音器」,如「TED平台」以「我們不該只顧自己,也應該為他人出力」的理念,將知識與品牌免費開放,透過分享創造巨大的回饋與影響力。這樣的「慷慨策略」不只是企業慈善,而是一種聰明又深遠的生存邏輯:當一個組織願意無償分享價值,不但得以擴張聲譽、吸引人才,更建立起全球信任與認同。

「網路」在人們間建立起快速方便的分享管道,使慷慨的行為得以迅速傳播,讓更多的人被感染、受到鼓舞,而加入這「共善」的力量。特別是在AI時代,當人們引導網際網路成為一個友善、慷慨的地方,就能為AI提供健康的基礎資料庫;兩者相輔相成,形成正向循環。

又人們要了解表現慷慨不是只有「金錢」形式,它還可以是「時間」、「關注」、「創意」、「才能」與「連結」的付出。《慷慨的感染力》一書中提出6項不是「金錢」,而是有關「時間」與「關注」的捐贈,分別為:(1)轉移關注目標;(2)搭建溝通橋梁;(3)分享知識;(4)啟動團結的力量;(5)熱情款待;(6)創造迷人的事物。書中所說的「慷慨」,讓筆者聯想到佛教中的「布施」。按「布施」除了「金錢、物質」形式的「財布施」,還有以自己所聞知佛法去向別人解說的「法布施」;及用方法去消除別人恐懼的「無畏布施」。這些無關「金錢」的贈予,個個都蘊涵潛力,能將「單一的善意行動」轉化為美化的連鎖反應。

連結時代的另一項特質是「大家都在看」。在當代網路世界裡,我們的行為都可能被記錄、被擴散、被評價為我們的「聲譽」。當「施予」既是內在美的實踐,也是外在聲譽的建構,「聲譽」就更受重視。由於人們的快樂、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如何被他人看待;渴望好名聲,就更能推動慷慨行為的擴散。在連結時代,人們一旦看到他人的慷慨,也會產生想要跟進的衝動,這就形成慷慨的感染力。

處在當前混亂、冷漠的世局,人們如願多花一點時間、多付出一點「善意」,就有可能成為那個「觸發漣漪的人」。「布施」如同「慷慨」,它不是偉大的犧牲,而是日常一種微小但深具影響力的選擇;它不一定需要「金錢或其他物質資源」,需要的是「心意」與「眼界」:願意用心看見他人的需要,並相信自己的付出有價值,就能形成感染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