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文平(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院長)
近日一件關於抽血檢測的研究在台灣社會引起軒然大波,事件起因於一位「吹哨者」出面指出一項研究計畫,長期以學分要求學生被連續抽血。這起事件延燒月餘,最後以校方針對相關研究人員做出懲處暫告一段落,但是事件背後反映不僅是違規抽血的問題,更涉及了研究倫理被漠視、師生權力關係不對等及媒體獵巫等更深層的議題。
近年來,關於政府補助的相關計畫,只要涉及人體或人類行為相關研究,多數被要求要在研究前進行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的「研究倫理審查」,也就是俗稱的IRB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除了像是人體實驗這類過去被嚴格要求需要倫理審查的研究,即便是問卷調查、訪談等這類涉及人類行為的研究,也被要求進行「倫審」。雖然這類研究比起人體實驗來說屬於「風險微小」,多半不會對被研究對象造成什麼重大影響,被要求進行倫理審查顯示政府單位對研究倫理的重視。
然而,倫理原則很多都是建立在研究者本身的自主性基礎上,相關的研究風險在事前必須讓被研究者充分知曉,並且同意進行相關測試或檢驗。若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違背了倫理原則,雖然事後相關觸法的情節可能被揭發,但違背研究倫理原則的舉措,可能早已造成難以回復的傷害。例如,在違規抽血的事件中,那些「被抽血者」所受到的影響及傷害,實際上很難評估,更遑論要完全恢復。這些影響除了生理及心理層面,本次事件還牽扯學分及退學等問題,如何彌補這些學生的權益,是更複雜議題。
抽血事件的倫理考量背後還牽涉其他問題,其中之一是該事件促使我們反思現代校園或研究單位中的師生與權力關係。不可否認,校園中研究很多是建立在師生關係架構下進行,教師申請計畫是主持人,學生可能是教師的研究對象之一,在普遍認可尊師重道的氛圍下,如果教師手握決定學生學分的生殺大權,再加上資訊不對等情況下,許多學生即使認為研究過程不合理、對身心有影響,卻在恐懼或不知情下接受或保持緘默。
抽血事件另一現象是媒體報導,可以說這次事件爆發,媒體扮演重要角色,雖然事件在被社會廣泛重視前,已有民意代表揭露此事,但整個事件要等到媒體大幅報導之後才震驚社會各界。觀諸媒體的報導,除揭發事件外,後期也逐漸轉向各種獵巫與造神角度。事件當事教師在報導中被建構成跋扈、冷血的形象,幾乎所有媒體一致撻伐,甚至傳出對學生咆哮的影片;而吹哨者一方面被讚譽成「英雄」,另一方面卻又有媒體指出她學習態度欠佳,上課遲到早退的傳聞。一時間這個抽血事件逐漸被簡化成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報導敘事,兩造就在媒體把雙方各自塑造成英雄、魔鬼的框架下,焦點逐漸模糊。
雖然目前抽血事件以校方做出懲處而逐漸在媒體報導中淡去,相關調查卻仍在進行。這次研究的倫理問題牽涉範圍甚廣,除了計畫主持人或偕同人員未依照相關倫理規範執行研究程序,相關的監管機制未能發生作用,也讓外界質疑倫理檢查流於形式;相關的申訴救濟措施無法阻止問題繼續擴大,事後處置又被外界認為校方有輕輕落下之嫌,直到成為全國性議題後才重新檢討決策,凡此種種都彰顯了對研究倫理問題的輕忽。
這次事件發生在大學校園,原本就是學術研究的重要場域,雖然近年來相關的政策機構,極為重視研究倫理的問題,但多數師生恐對相關的倫理原則依舊陌生,要避免類似的情況再度發生,除了檢討這次事件發生之原因,也必須落實對相關研究倫理的監督機制,在研究者及被研究者之間應加強對研究倫理意識的教育及訓練,當校園內的老師與學生轉變成為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角色時,無論哪一方都必須重新思考彼此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