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為什麼「成就佛道」須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續)
在上周的文中,我簡要介紹了天台智者大師所開示的「六即佛」,其中的義理指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大乘思想,但必須經歷一定的修行次第與位階,而不能躐等。禪宗所主張的「直指人心,明心見性,頓悟成佛」,或是密宗所標舉的「即身成佛」,只是「六即佛」中的「相似即佛」,充其量也只到「分證即佛」的初階而已,還遠遠未達功德圓滿的「究竟即佛」。
我們再從傳統解脫道修學與修證的次第來看,自初發心修行至最終成就圓滿佛果,有五個位階,稱為「修證五位」:資糧道位、加行道位、見道位、修道位、無學位。禪宗的「明心見性」或「頓悟」,還只是初入「見道位」,然後才進入「修道位」,還遠遠未達「成佛」的位階,所以禪宗有「悟後起修」的說法;密宗的「即身成佛」也還在「修道位」,仍然未達「圓滿佛果」的位階,所以需要不斷地轉世乘願再來,繼續修持,這也都符合傳統佛法修學與修證的次第。
在此跟大家簡要說明一下「修證五位」的內容,行者在資糧道位從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奉行十善(對治十惡)開始,然後受持八關齋戒∕菩薩戒(在家眾)以及沙彌(尼)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出家眾)。接下來修持三賢︰(1)五停心、(2)別相念、(3)總相念。
「五停心」的內容為:(1)多貪眾生不淨觀、(2)多瞋眾生慈悲觀、(3)愚痴眾生因緣觀、(4)多散眾生數息觀、(5)多障眾生念佛觀。行者於五停心位,修不淨、慈悲、緣起、界分別、數息等五觀,順次對治貪、瞋、痴三毒及著我、散亂等五障。
然後修持「四念住」︰(1)觀身不淨、(2)觀受是苦、(3)觀心無常、(4)觀法無我。四念住的修持又分為「別相念」與「總相念」。行者於別相念住位,依「身、受、心、法」等四項所緣,各別觀其自性與共相,以對治「淨、樂、常、我」四顛倒。
於總相念住位,行者總觀「身、受、心、法」,修「無常、苦、空、非我」之行相,「總相念」又分為兩種:「一觀觀四境」與「一境用四觀」。
一觀觀四境︰(a)觀身不淨,受、心、法亦皆不淨;(b)觀受是苦,身、心、法亦皆是苦;(c)觀心無常,身、受、法亦皆無常;(d)觀法無我,身、受、心亦皆無我。
一境用四觀︰(a)觀身不淨、是苦、無常、無我;(b)觀受是苦、不淨、無常、無我;(c)觀心無常、不淨、是苦、無我;(d)觀法無我、不淨、是苦、無常。
接下來進入到「加行道位」,行者修持四善根︰(1)煖、(2)頂、(3)忍、(4)世第一法。於煖法位修持四正勤,觀四諦十六行相。於頂法位修持四如意足,觀四諦十六行相。於忍法位修持五根,深觀欲界苦諦,斷昏沉、掉舉,不生惡道。於世第一法位修持五力,最深觀欲界苦諦入見道位,具觀三界四諦之境,修十六行相,遂至世間最勝之善根之位,神通發起。
屬資糧道位的前三位(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稱為「三賢」位,又稱「外凡」位;屬加行位的後四位(煖、頂、忍、世第一法),稱為「四善根」位,又稱「內凡」位。前後二者皆稱「凡」位,以尚未生無漏智,故不能名「聖」;而以入「見道位」之方便加行位故,又稱「七方便」或「七加行」,謂聲聞入見道以前之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
因為限於篇幅,「四諦十六行相」的內容與意涵就不加解釋,請讀者自行上網搜尋相關資訊。但是特別提醒一點: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道品的修持是通於染淨的,也就是說,行者在「加行道位」修持這些道品時,由於無明煩惱尚未斷除,雜染心與清淨心混雜在一起,所以說「通於染淨」。因此,行者於加行道位是有退轉的,要進入到「見道位」之後,才能不退轉。
接下來進入到「見道位」,行者於加行道位觀四諦十六行相,生起八忍八智,亦即「見道十六心」。行者於最後第十六心剎那入見道位,如實見苦諦,開始修清淨八正道。行者斷欲界三十二使之「見惑」,證初果須陀洹,亦稱「預流」或「入流」,即「預入聖者之流」。
所謂「見惑」即是行者於「見道位」所斷惑,又分為「五利使」與「五鈍使」。「五利使」為︰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鈍使」為︰貪、瞋、痴、慢、疑。「五利使」較易斷除,而「五鈍使」則較難斷除,所以古德云:「理可頓悟,事須漸修。」這也是禪宗「悟後起修」的道理所在。(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