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⑫

文/星雲大師 |2025.08.10
56觀看次
字級
布施的人,增長慈悲,能得度;受施的人,得到幫助,也能得度。因此,受者要感謝施者,施者也要感謝受者。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施受同等的管理

在佛教裡,說到布施,有的人生活比較富足,可以用錢財幫助貧困的人;有的人力氣比較足夠,可以用力量幫助體弱的人。總之,人只要有因緣、有能量,都可以對人做出貢獻。當然,也有一些人生活貧苦,力量也不是那麼足夠,只能接受人家的施捨、賜予、獎勵或贊助。這兩者,一個是施,一個是受。

其實,在佛門裡,施者、受者同等利益。縱然自己有力量布施,也不必分別我是布施的人、你是受施的人,應該要感謝接受我布施的人,讓我有結緣的機會。換句話說,對於受施的人,不可以心存傲慢,而要心懷感恩。這就好比請客吃飯,在過去,客人用餐完畢,都要謝謝主人招待,但現代不是了,吃過飯以後,反而是主人要謝謝客人光臨,為他增加光采。畢竟光是主人說要請客,而客人不來,又能奈何?你說要布施,而人家不願意接受,又如何成事?也等於打籃球,雖然兩隊敵對交戰,但到底還是要感謝對方,因為沒有另外一方,球賽就辦不起來了。

又例如,在寺院裡打齋供眾,齋主得到齋堂拜齋,感謝高僧大德接受供養,乃至每年七月佛教舉辦盂蘭盆會,信徒一方面供養高僧大德,另一方面仰仗出家人的修行功德,對過往眷屬人等救苦救難,也都有「施受平等」的意義。布施的人,增長慈悲,能得度;受施的人,得到幫助,也能得度。因此,受者要感謝施者,施者也要感謝受者。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有一次我到四川捐建學校、醫院和捐贈救護車,我說:「我並不是來救濟的,是來報恩的,因為我從小看《三國演義》、讀杜甫的詩集、蘇東坡的文集,是四川這個地方孕育我成長的。」

所以,是施捨也是報恩,是報恩也是施捨,唯有報恩、施捨,才是富人。不過,接受給予的人,也不要感到卑賤,你能有這個接受的機會,是自己的福德因緣;你能有這種好事來往,是彼此的緣分,互相都要感謝。

如果能將「施者、受者同等利益」的觀念推廣到各個工作團隊,對於受我們幫助的人不傲慢,還要感謝他讓我有機會付出一點力量,有了這種平等、尊敬、感恩的心,你在管理、發展事業上,還不能事半功倍嗎?

三好的管理

目前佛光山在社會上、在學校、家庭裡,積極推動「三好運動」,希望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當中,都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到底做好事,哪裡還會有敵人呢?說好話,哪裡會讓人不高興呢?存好心,彼此怎麼會不歡喜呢?身、口、意三業淨化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也就得以實現。

在佛教講,人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隨著業力不斷地輪迴,身口意的行為能決定未來的一切,對人生的好壞得失會有影響,所以對於「三好」,不可以等閒視之。如果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校園、每一個社團、每一個社會,甚至每一個國家的全體人民,都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