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哲思】別用靈性名詞逃避誠實

文/普玄 |2025.08.05
29觀看次
字級

文/普玄

這幾年,靈性修行成了一種風潮。書店裡的書、社群平台上的影片,滿滿都是「臣服宇宙」、「頻率轉化」、「顯化實相」、「整合陰影」等詞彙,看似高深,實則充滿矛盾。語言愈神祕,心靈好像就愈覺醒;說得愈順口,似乎就愈接近開悟。

但這些詞語之所以好用,是因為它們「模糊」。模糊,就可以不必負責任地面對自己的念頭與行為,只要說「這是我正在療癒的課題」、「一切都有安排」,就可以不處理衝突、不面對關係中的逃避與投射。久而久之,語言成為遮掩欲望的面具,「靈性」則變成粉飾自我的工具。

我見過一些人,談「高我連結」、「前世創傷」、「集體潛意識」頭頭是道,實際上卻極度自我中心,一旦碰到現實中的磨擦,便將責任推給別人或「業力」;也見過有人動輒就說「這是我靈魂的使命」,但生活中的誠信、責任與基本的承諾,卻一再失約。

這種落差,不在於他們知識不足,而在於──沒有誠實地面對自己。

誠實,是修行的起點。不是對別人誠實,而是對自己誠實。這一點說來簡單,做來極難。當你發現自己其實渴望掌控、嫉妒他人,害怕失敗、渴望肯定,願不願意看著這些念頭升起而不迴避、不辯護、不包裝?能否不說「我正在療癒」,而是直接承認「我現在就是不甘心」?

傳統儒家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從「誠意」開始。這「誠」字,不是對外表現的老實,而是內心不欺、自知其妄。所謂「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實並不是社會教出來的美德,而是一種天道自然的流動──人只要一動念掩飾,心神便已偏離。

但現代社會把「誠實」當作一種軟弱,「老實人」才會堅持的原則,誠實的人,往往會被說「太死腦筋」、「太理想化」。然而,我們該問的不是這些話有沒有道理,而是:如果一個人連面對自己都不誠實,他的修行基礎從何而來?不誠實地過生活,卻期待能誠實地開悟,可能嗎?

世俗之人往往在機關算盡取得權力、錢財、地位後,才忽然想轉向修行,試圖彌補某種內在的空缺。但他們所追求的,往往不是「道心」的回復,而是把靈性語言當成了另一種資本──比別人更覺醒、更有覺知、更高頻、更不執著。於是,靈性世界也變成另一場競爭遊戲。

但真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那些詞語所描繪的「美好狀態」,而是回到當下此刻的自己,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我現在這個想法、這句話,是誠實的嗎?」

當一個人能夠放下語言的包裝,不再急著給每個經驗貼標籤,他才有可能開始「看見」。看見自己的恐懼,看見內在的匱乏,看見那些念頭背後真正的動機。這種「看見」,才是自覺的開端。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道德經》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當「道」失去了,才需要用許多詞語來補救;當誠實不存在了,人們才不斷創造名詞來遮蔽那個空洞。

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回到最簡單的選擇:在每個當下,選擇誠實。誠實地說話、誠實地思考、誠實地感受、誠實地行動。這樣的人,看起來也許不一定像在修行,但他們走的每一步,都是「道」的回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