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華榮
年紀大了,常常因思考「生」從何處來?「死」要往何處去而煩惱不已。
前些時候,參加同學父親的告別式,現場布置簡單樸素,場面莊嚴肅穆,兒女們懷著感恩的心情講述父親的生平事蹟。曾老先生生長在純樸的小漁村,一生樂善好施、熱心助人,兒女們也將喪葬節餘捐給社福機構,幫助需要的人。
儀式結束,靈車載著曾老先生的靈柩緩緩駛離,背後傳來「一點兒也不熱鬧」的議論。我不知道他說的「熱鬧」指的是哪一方面?沒有孝女白琴、五子哭墓?還是沒有鑼鼓陣頭喧天價響?弦外之音像似在指責後輩沒有幫父親辦一場風風光光、熱鬧滾滾喪禮的意味。我倒認為,子女們將父親的善舉發揮到極致,比起將錢花費在撐場面、擺排場,來得更有意義。
上個月巷尾的阿福嫂百歲高齡仙逝。家屬選擇火化處理她的後事,成了街坊鄰居茶餘飯後的話題:「真可憐,活到一百歲了還要被火燒。」如果選擇土葬,或許又會出現不同的聲音:「這麼殘忍將親人的遺體埋在土裡,讓蛆蟲一點一點啃食。」這不禁讓我想起「父子騎驢」的故事,無論騎驢與否,讓誰騎驢,都會受人非議。
台灣有句俗諺:「樹頭徛予在,毋驚樹尾做風颱。」若是立場站得穩,也就不用太在乎他人的議論了。因此,為了不落人口實讓家人困擾,我立下生前遺囑,當三魂七魄脫離軀體剩下一具臭皮囊,如果還有點剩餘價值,就捐給醫學中心教學之用,也算是對社會的一點點回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