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比較「西方極樂」和「娑婆世界」的時間(續)
我在本系列的第三周至第六周文中,已經對照及比較過三界六道眾生的時間與壽量差別,在上周的文中,又引述了元魏.菩提流支三藏所翻譯的《佛說佛名經》,其中有一段經文說道,諸比丘問釋迦牟尼佛: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的壽命與時間長短,彼此之間是否相等?
釋迦牟尼佛頗為詳細地答覆了諸比丘的提問,他先以我們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的時間做一個對照,指出娑婆世界的一劫,只是阿彌陀佛國土的一日一夜。接著又介紹了各個佛國世界的時間長短對照,諸如:袈裟幢世界碎金剛佛國土、不退輪吼世界善快光明波頭摩敷身如來國土、無垢世界法幢如來國土、善然燈世界師子如來國土、善光明世界盧舍那藏如來國土、難過世界法光明波頭摩敷身如來國土、莊嚴慧世界一切通光如來國土、鏡輪光世界月智如來國土……等等,以上諸佛國土,前一佛國土的一劫等於後一佛國土的一日一夜,乃至最後波頭摩勝世界的一劫,等於賢勝如來佛國土的一日一夜。總而言之,如是等諸佛世界,無量無邊,時間長短不等,諸佛如來壽命、住世亦復如是,就我們凡夫的有限認知而言,那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再回過頭來對照與計算一下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的時間,如果以娑婆世界一小劫(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的時間,等於阿彌陀佛國土的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來計算,那麼極樂世界的一分鐘等於娑婆世界的一萬一千六百六十七年,而娑婆世界的一萬年等於極樂世界的零點八五七分鐘(約五十一秒),也就是娑婆世界的一百年只等於極樂世界的零點五秒而已。俗語說「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或者說「天上一日,人間百年」,而在佛典中,娑婆世界人類百歲壽命,也只是他方佛國土的「一剎那」而已。
我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的篇幅來說明以及論述時間長短的相對性?就是為了要幫助大家破除對於時間長短的「自性執」,以及化解對於成佛之道「那麼遙遠漫長」的恐懼與憂慮心理。接下來,我再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成就佛道」必須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
為什麼「成就佛道」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
我在本系列文章的一開頭就提出與「三大阿僧祇劫」相關的三個問題:
一、成就圓滿佛道一定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嗎?有沒有其他的捷徑呢?
二、為什麼成就佛道要經歷那麼長的時間,我們能不能夠減省或者縮短一些時間呢?
三、為什麼禪宗說我們可以「直指人心,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呢?密宗不是也說我們能夠「即身成佛」嗎?那樣的話,我們還需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嗎?這當中不是有矛盾嗎?
要解答上述這三個問題,就需要借助天台智者大師所開示的「六即佛」,其中的義理指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大乘思想,但必須經歷一定的修行次第與位階,而不能躐等。智者大師在《觀音玄義》(卷上)說:「佛從初發心,觀人法空,修三佛性,歷六即位,成六即人法。」智者大師的「六即佛」開示我們,由凡夫因地修行,乃至成就究竟佛果的位階,依次為: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與究竟即佛,此六者的意涵,簡要地說明如下。
第一、理即佛:從理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在事實上還懵懵懂懂地沉淪於生死流轉之中,佛性隱而不顯,還有待開發,眾生此時尚不知有佛法,這個層次就是「理即佛」。
第二、名字即佛:一類眾生有緣聽聞到了佛法,閱讀了佛典經論,開始知道有佛法與十方諸佛菩薩,對佛法有了初步的信解,這個層次就是「名字即佛」。
第三、觀行即佛:對於佛法的修行有所覺知,能夠依解起行,自己開始禪坐、禮拜、懺悔、觀想、念佛、持咒,或者與大家共修,這個層次就是「觀行即佛」。
第四、相似即佛:自己的修行與心境,逐漸有所體證,雖然仍有障礙,但愈來愈與佛法相應,煩惱逐漸消除,智慧逐漸顯現,我心與佛心愈來愈相似,這個層次就是「相似即佛」。
第五、分證即佛:修持的功夫愈來愈成熟,雖未達究竟成就,但煩惱一分一分地斷除,佛性一分一分地證悟顯露,這個層次就是「分證即佛」。
第六、究竟即佛:一切無明煩惱斷盡,而且經歷了「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終於功德圓滿,究竟成就佛道,這個最後圓滿的佛果層次才是「究竟即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