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思維
1
空中特技表演者珍.布里克(Jen Bricker)天生沒有雙腿,卻從不讓命運定義自己。童年時被領養的她著迷於體操,養父母鼓勵她勇敢追夢,她靠著堅強意志練習體操與空中特技,努力訓練、奮力翻滾,她不只挑戰身體極限,更打破偏見,用飛翔的特技姿態證明「障礙不等於限制」。珍說:
「信念與努力能突破一切障礙,讓生命閃閃發光。」
2
從公衛領域華麗轉身走入自然生態,前國健署長邱淑媞將童年對鳥類的熱愛,化為退休後的生命志業。她扛起沉重的攝影「大砲」,追隨鳥兒上山下海、踏雪冒雨,甚至無懼風雪、日晒,挑戰高山症,只為捕捉一瞬飛羽之美。在與鳥共舞的過程中,她不僅紓壓,更重新思索人與自然共處的智慧與界線。邱淑媞說:
「追鳥的路很遠,但初心很近。」
3
今年81歲的施振榮是宏碁集團創辦人,憑著不老意志,至今仍持續開創新產業。退休後,他持續學習AI、補歷史課,去年還與學界、企業界聯手創立「國際創新長壽社企」,運用科技解決高齡社會挑戰;此外,他也每周固定運動、與太太散步,也從不忘藝文陶冶,為健康老化打好基礎。施振榮證明:
「只要不停止學習,就沒有真正的老去。」
4
宜蘭蘇澳澳花派出所長胡傳明是台東布農族人,從警40年來默默資助弱勢,捐助金額累積高達1400萬元,行善不求回報,他最初是為協助一名無力繳付醫療費的傷者,自掏腰包送對方就醫;也曾在村民病危時承諾照顧對方4名子女。退休之前,還特地建立清冊,交棒給接任所長,希望這份愛心能持續傳承下去。胡傳明表示:
「做一件善事或許微小,但堅持40年,就能改變整個社區的命運。」
5
來自印度的李度(Ritu Ojha)曾擁有前往加拿大的永久居留資格,卻選擇與丈夫一同留在台灣。從博士後研究到進入國泰醫院神經系統疾病團隊,她以專業實力展現自我價值,成為團隊中唯一的外國人。儘管求職路上語言是挑戰,她不曾放棄,最終以實力贏得機會。李度證明:
「突破語言、文化與制度限制,只要堅持熱愛,就能開出屬於自己的花。」
6
原就讀醫學系,後轉入師範體系,屏東縣萬巒國中教務主任余畇緗用20多年實踐她對教育的信念。她親訪弱勢家庭、走入網咖及宮廟找學生,只為讓學生「有一次成功的學習經驗」。在偏鄉,她用創意課程與實作體驗,點亮中輟生回校的意願。對她而言,教育不是填鴨,而是引導,讓學生願意學、敢於問、勇於解決問題。余畇緗相信:
「只要點燃那顆動機的火種,學習馬達就能全速啟動。」
7
來自彰化五金世家的陳彥吉,對繼承家業興趣缺缺,選擇離開舒適圈,2000年考上高雄醫學大學化學系,雙主修教育。成家後,為了家庭選擇離職返鄉創業。雖曾在教育代理事業中虧損千萬,但他從孩子的教育需求中發現商機,創辦美語安親班,現擁15間分校、逾千名學生。陳彥吉說: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職業要勇敢嘗試,不怕失敗,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8
因一次歐洲旅行吃到異國美食,黃騰威開始思考「何為台灣味」,2019年在桃園大溪老三合院創立「雙口呂文化廚房」,推廣傳統米食。即使曾被質疑「一顆粿怎麼養家」,他們仍堅持復興從灶腳傳下來的工藝,把四方蒸籠變成傳承的平台,透過創新米點、文化課程,讓米食走入現代,且代代相傳。黃騰威認為:
「傳統不老,只要有人點火蒸粿,它就會一直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