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 上海簡稱 來龍去脈

文/陸茂清 |2025.07.29
59觀看次
字級

文/陸茂清

上海有兩個簡稱,一個是「滬」,如今被廣泛應用;另一個「申」,如今已不常用了。

「滬」的由來,可追溯到一千六百年前的東晉。

流經上海市區的蘇州河,魏晉時期稱為「吳淞江」,入海處多產魚,當地普遍使用一種稱為「滬」的捕魚工具。

滬用兩種材料製作而成,一是竹竿或竹片,二是繩子。漁民用繩子將竹子編聯成柵欄,插在灘塗(潮間帶)上,漲潮時沒在水裡,魚隨著潮水從滬頂游進來,在岸邊淺水覓食;退潮時,滬露出水面,將未能隨潮水及時游回去的魚攔住。陸龜蒙〈漁具詩序〉:「列竹於海澨曰滬。」

又,晉代時吳淞江入口處已形成喇叭形海灣,古稱呈喇叭狀向外擴張的水道為「瀆」。以上兩個原因,吳淞江入海處乃至下游,被稱作「滬瀆」,《辭海‧滬瀆》:「古稱吳淞江下游近海處一段為滬瀆,因當地用滬在江海之濱捕魚而得名。」

晉成帝咸和年間(三二六~三三四),吳興太守虞譚徵發民工,在青龍港(今屬上海)築造「滬瀆堡」作為海防要壘,以防備海盜襲擾,保一方平安,乃上海地區最早的軍事防防禦設施。《晉書‧虞潭傳》:「潭為吳國內史,成帝時,軍荒,饑饉,潭修滬瀆壘,以防海寇。」

隋唐年間,滬瀆發展成重要港口,人口稠密、舟船輻輳,盛極一時。儘管之後星移斗轉、朝代更替,「滬瀆」這個名稱仍世代沿用了下來。

宋代中葉以後,吳淞江隨著長江三角洲的擴張逐漸東展,「滬瀆」之名跟著移指今上海地區,久而久之,「滬」便成了上海市的簡稱。

上海的另一個簡稱「申」,歷史則久長得多。據《上海地名志》記載:上海簡稱「申」,源自受封於這裡的春申君──黃歇。

黃歇,戰國時的楚國大臣,年輕時曾四處遊學拜師,見識廣博,以辯才出眾深得楚頃襄王的賞識,官拜左徒。考烈王即位後,擢升黃歇為令尹(相當於宰相),封給淮北地十二縣,後改封於吳(今蘇州),號「春申君」。

春申君黃歇是位清明的侯王,史書上稱讚他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與當時的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魏國信陵君齊名,並稱「戰國四公子」。

黃歇因吳地多水患,百姓深受其害,於是大力興修水利,曾開鑿了一條橫貫東西的大河,並以其姓名命名為「黃歇浦」,傳說就是流經今上海市境內的黃浦江。

後人感謝春申君疏通黃歇浦,造福百姓,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又將這條河稱作「春申江」或「申江」;漸漸地,「申」就成了上海的簡稱與代稱。《上海辭典》記載:「申,上海市的別稱, 以境內黃浦江別稱春申江,故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