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你有睡好嗎?」這句話已成為台灣人最真切的問候。根據國健署二○一九年統計,台灣睡眠障礙盛行率逼近百分之二十五,健保署資料顯示,全台每年安眠藥需求超過十億顆。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傳統安眠藥雖能短期助眠,卻潛藏依賴性、認知退化,甚至增加失智風險,如何安全改善睡眠品質,成為現代人迫切的健康課題。
四十歲科技業主管小雅身兼職場與家庭重擔,長期壓力導致嚴重失眠,淺眠、頻繁做夢讓她白天疲憊不堪。起初,她在家醫科求診,服用傳統安眠藥效果顯著,但數年後,藥效遞減,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症狀,甚至半夜無意識下床煮食,隔天毫無記憶,驚覺問題嚴重,轉而求助精神科。
楊聰財醫師解釋,臨床常見助眠藥分為苯二氮平類(BZD)及Z-Drug類藥物。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易導致成癮、戒斷反應,引發腦霧、嗜睡、頭痛,甚至增加跌倒與車禍風險。更危險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夢遊、夜間無意識行為,如吃東西或開車,極具風險。
近年睡眠醫學迎來突破,新型「食欲素受體拮抗劑」問世。食欲素是大腦下視丘分泌關鍵神經肽,調控覺醒與睡眠。當其活性過高,會難以入睡或頻繁夜醒。
新藥透過阻斷食欲素活性促進睡眠,不直接抑制神經系統,避免影響隔天記憶力。研究顯示,停藥後無反彈性失眠或戒斷症狀,且不抑制呼吸中樞,對年長者或呼吸功能較弱者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