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活出生命

淨慧整理 |2008.07.27
690觀看次
字級

如果我們想要死得安詳,就要學習如何好好過生活;想要安詳地死去,就必須培養心靈的寧靜和生活的平和。──達賴喇嘛

人們唯有真正地面對死亡....也就是真正地面對自己時,才會真正盡力去生活。──《西藏生死書》

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舉辦一場「無懼的愛──面對死亡、活出生命」生死學研討會,慈濟醫院心蓮病房主治醫師許禮安、南華管理學院生死學研究所教授蔡昌雄、東華大學族群關係研究所教授余德慧,在專題演講中分別就醫學、宗教哲學和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討論生死問題。



許禮安醫師三年來照顧癌末病人,已有六百多位病人在他手邊先後往生。他感慨地說:「醫術再高明也一定有一個人救不了,那就是『自己』!」「別人的死亡都只是『僅供參考』,自己大限來臨時才是唯一的真實珥珥」對於生死,許禮安建議大家不妨在生時先為死後作準備──也就是「預立遺囑」,否則,無法控制的生已頗令人感到無奈,若無常的死仍得交由他人決定,豈不悲哀?

被問及多年來從事安寧療護的經驗,他是如何自我調適與臨終情境相伴?許禮安醫師說:「這批彷彿被『遺棄』的病人總要有人來照顧吧!」許禮安表示,經手照顧的病人最後都不免往生,這對以救人為職志的醫師固然會有挫敗感,但「把病人不適的症狀減低,並排解親友內心的憂愁就是最大的成就感與回饋!」

蔡昌雄教授認為,臨終關懷最重要的是從宗教觀點來探討。「身心得以安適只是對死亡精神提升的基礎而已,如果臨終關懷在精神提升層次上的規畫或設計不足,則安寧療護仍是有未竟全功之憾!」

就宗教角度言,每個人在臨終之際,總要面對人生「意義」的問題。現代人對生命意義感到迷惘,不免導致許多負面的情緒;也因此,死亡彷彿成了人生根本的缺憾以及虛無感的最終選擇。但對於生死學來說,其實是要扭轉這樣的觀念,而將死亡、疾病視為回歸生命真實的契機。

余德慧教授舉實例說,一位志工在病房裡看到了患者身插著鼻胃管吃著冰淇淋;甜美的冰品沿著管子從鼻裡進入,他看到了病患這樣「無味」的舉動,只為了勉強感受一下冰淇淋流過食道的沁涼滋味。親見此情景後,這位志工漸漸對自己器官的使用興起了懷疑:「對於自己能夠隨意地打電話、走路、說話等,似乎不該那麼信任珥珥一分日常理所當然的生活感被顛覆掉了,我以為每天一定可如此隨心所欲地過日子的想法竟是錯了,它是需要特定條件的!」這位志工因此察覺到,平日他是如何粗糙地使用自己的感官,更發現了自己早已「習而不察」的生命部分。余德慧表示:「這就是個尋回生活意義感的切入點!」

以自己參與安寧療護的經驗,余德慧教授說出了他的感受:「從來人都是自世俗觀點來詮釋臨終的情境,所以才會問題不斷!」不同的文化加諸了死亡「善終」、「惡終」等價值,文化在生死問題上反易成了個遮蔽。宗教則屬精神領域,它對人的意義卻是在「全部」──一份全然的專注、信服與慈悲;生死在「全然」裡頭將不是個問題,所以不須去發問!

余德慧表示,就像安寧療護是強調安樂活般,生死學談的重點其實是「你怎麼活」,教育的對象更是針對活著的人;「生死學不描述臨終病人,他們身處的情境遠超乎你我的理解!真正的問題是:明知道自己會死,卻為什麼要活下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