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在上周的文中,談到了各類生物的壽命長短與時間經驗的相對性,我們從客觀物理性質的時空度量,談到主觀心理經驗的時空感受,這當中有很深奧與不可思議的內涵,值得我們好好探究一番。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
即使是客觀物理性質的時空度量也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所以我再跟大家談一點客觀物理學的時空度量與概念,再來深入探索主觀心理上的時空經驗與感受。講到時間與空間的度量,以牛頓運動定律為基礎的古典力學之觀點來看,「年、月、日、時、分、秒」與「公里、公尺、公寸、公分、公釐」等等的測量與計算,都有其絕對客觀性的標準,而且放諸四海(乃至全宇宙)皆準,它在宏觀世界和低速運動狀態下,能夠提供非常精準的觀測結果,所以古典力學影響及主導整個世界的科技發展近三百年之久,一直到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才突破了人類對於宇宙時空結構的絕對性認知,讓我們了解到宇宙時空結構的相對性。
在此要特別說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非否定或者推翻牛頓力學,而是對牛頓力學體系的一種修正,我們必須要明瞭此一物理學的基調:愛因斯坦之於牛頓,是一種修正,而非革命或取代。換言之,並不是牛頓力學錯了,而是其適用範圍有限,它只能夠運用在遠低於光速的宏觀條件下,而當物體以接近光速運動的時候,牛頓力學的時間與空間度量就不準確了,那時候就必須用相對論力學來修正。
我們不要將牛頓力學與相對論力學截然劃分開來,而是將它們倆合併來看,就可以這樣理解: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力學在速度遠小於光速時的一種特殊情況,在這樣的情況與條件下,它對於時間與空間的觀測、度量與計算還是很準確的,否則人類如何能夠發射人造衛星、建立太空站、運送太空人(宇航員)往返,乃至登陸月球。因此,人類今日在地球上的所有現代科技,諸如:陸上交通、航海、航空、通訊、衛星定位與導航等等,仍然是建立在牛頓力學的基礎之上。
然而,廣闊到十方三世的三千大千世界,就不是牛頓力學所能規範的了,也遠超過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四維時空連續體。而量子力學的超弦理論則推論宇宙是十維空間及一維時間,也就是十一維度的時空結構,遠超過人類的認知範圍,單就其物理學意義來說,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已經是不可想像的了。至於諸佛菩薩的解脫境界,那就更是不可思議了,唯有透過佛法的精進修持,斷除無明煩惱,證悟真如法性,才有可能究竟諸法實相。
時間與空間經驗及感覺的相對性
談過客觀物理性質的時空度量,我們再回到主觀心理經驗的時空感受。在上周的文中,我舉了一些昆蟲的例子,來幫助大家了解「時間經驗與感受的相對性」,也就是不同眾生對於時間的經驗與感受,彼此之間會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蜜蜂每秒鐘能夠振動翅膀約三百至四百次,也就是蜜蜂每振翅一次,歷時約三百五十分之一秒,因此,蜜蜂可以經驗與感受到三百分之一秒乃至四百分之一秒那麼短暫的時間。而有一種小蚊蚋每秒能夠振動翅膀高達七百至一千次,也就是小蚊蚋每振翅一次,歷時可快到千分之一秒!小蚊蚋竟然可以經驗及感受到千分之一秒的極短暫時間!對人類而言,千分之一秒是無法想像與不可思議的,對小蚊蚋而言,這只是「舉翅之勞」而已;反之,人類一朝一夕的短暫,對小蚊蚋而言,可能有如經年累月般地漫長。
且不談人類與其他眾生的時間經驗與感受的相對差異,就人類本身而言,自小到大,從幼到老,對於歲月的主觀經驗與感受也有顯著的不同,小時候覺得時間過得比較慢,成年之後覺得時間過得愈來愈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為什麼會是這樣?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在二十歲以前我覺得時間過得比較慢,二十歲以後就覺得時間過得愈來愈快,一轉眼,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就這樣匆匆度過了,不知不覺間已年過七十……
因為年齡的累積,會壓縮歲月經驗的比例,有研究解析這種時間快慢的經驗:就一個十歲大的兒童而言,一年是他有生之年(十年生命經驗)的十分之一,而就一個七十歲的銀髮族而言,一年是他有生之年(七十年生命經驗)的七十分之一,兩相對照,前者顯得比較漫長,而後者就顯得短促許多。當然,這是在後者相對健康、能夠到處活動的情況下,萬一有人臥病在床、不能活動,那就另當別論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