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開
夏日暑氣漸盛,若回溯千年,每逢暑熱時節,皇宮內的帝王后妃們既無電扇、空調,亦無現代製冷技術,卻憑藉巧思,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皇家消暑體系──從建築布局、飲食調理、服飾搭配到宮廷娛樂,無不體現出古人對季節的順應與智慧運用。
紫禁城的建築本身就是一套精密的「降溫系統」,明、清兩代,建築師嚴格遵循「坐北朝南」方位,使宮殿在夏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陽光直射;午門至太和殿的寬闊御道,不僅彰顯皇權威儀,更形成「穿堂風」效應,讓氣流自然流通。再看乾清宮、養心殿等重要寢宮,均設有「涼棚」──以竹簾、紗帳遮蔽烈日,既透光又隔熱,乾隆皇帝也曾讚譽:「竹簾垂落,暑氣頓消。」
更精妙的,是「冰窖」與「水殿」的結合。紫禁城底下建有數座冰窖,將冬季採自北海、中南海的天然冰塊儲存其中,至大暑時取出,或置於殿內降溫,或製成冰鎮飲食。據《大清會典》記載,康熙年間,宮廷每日用冰量可達數千斤,甚至會在養心殿設置「冰桶」,內放冰塊,外罩雕花木架,既美觀又實用。
除此之外,圓明園「水木明瑟」、頤和園「諧趣園」等皇家園林,均以水景為核心,利用湖泊、溪流調節微氣候。唐代長安的大明宮含涼殿,更以水力驅動扇輪,宋朝王讜所著《唐語林》記載:「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御座,雖盛夏如秋。」堪稱古代「空調房」。
暑熱時節,御膳房的廚役們也會各顯神通,為皇室呈上各式消暑佳餚,最著名的當屬「冰酪」,即早期的冰淇淋。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記載,宮廷以牛奶、蜂蜜、果汁混合,再放入冰窖冷凍,製成「酥山」(類似今日的冰沙),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亦提到「冰糖」製法,可供皇帝夏日享用。
清代的「酸梅湯」,以烏梅、山楂、甘草熬煮,冰鎮後飲用,乃宮廷必備飲品;慈禧太后尤其鍾愛,甚至命御醫調整配方,加入桂花增添香氣。乾隆下江南時,品嘗了蘇州的「綠豆湯」,回宮後也令御廚仿製,成為宮廷夏季常備甜點。
衣著方面,古代皇室夏季服飾,講究「輕、薄、透」,如唐代宮廷盛行「紗衣」,以輕如蟬翼的越羅、吳綾製成,杜甫《麗人行》云:「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可見其華美透氣。到了明代後妃的「雲紗衫」,亦以透氣著稱,明代宦官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夏衣皆用輕容,汗出即乾,不沾肌膚。」
清代皇帝,盛夏時會換上「葛布」或「芝麻紗」製作的便服,甚至允許官員在覲見時免穿厚重朝服,改著「夏褂」;慈禧太后晚年則偏愛「竹衣」,即以細竹絲編織成貼身內衣,既吸汗又涼爽,堪稱古代「降溫內衣」。
夏天雖熱,卻也是皇家娛樂的旺季,如唐代宮廷流行「臨水宴」,皇帝攜嬪妃泛舟太液池,賞荷聽曲。宋代宮廷則愛「賞冰嬉」,即觀看藝人表演冰上雜技,宋末元初周密所著《武林舊事》記載:「禁中避暑,多聚冰嬉,伎巧百出。」到了明清時期,皇帝常於西苑(今北海、中南海)乘涼,或命樂工演奏「清商樂」,或令畫師繪製「消夏圖」,以藝術驅散暑意。
就連太醫院的御醫們,也會為皇室準備特殊的消暑計畫。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記載,皇帝每到夏日會服用「香薷飲」,以香薷、白扁豆等藥材煎煮,預防暑溼。清代宮廷則流行含有薄荷、冰片等成分的「避瘟丹」,可含服或焚燒,既清新空氣又提神醒腦。
今日我們雖有電扇、空調,卻也不妨學學古人,於炎夏尋一處蔭涼,品一盞酸梅湯,讓身心回歸最自然的降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