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吹過台灣海峽,雲林以南的縣市都受災,農損、淹水、坍方阻斷交通,更像照妖鏡般照出光電綠能的糗態。
屏東縣佳冬鄉塭豐海堤外的海上光電浮台,被大風巨浪摧毀,殘骸漂流到高屏相連的海灘,很難收拾。
灘岸光電板也遭劫,嘉義布袋案場,光電板被強風拔起,越過產業道路歪七扭八地四散田野;這些設施完工不到兩年,兩億餘元投資全毀。還有居民說,掀翻的光電板像血滴子般刺破遮雨棚和車輛,真是禍從天降。
台南北門三寮彎地區的居民告訴採訪記者,住家門窗被吹落的光電板砸破,停在外面的車輛也遭殃。學甲東陽國小操場有很多碎裂的光電板,這些設施原說可用二十年,能抗強風;竟在僅完工三個月,被中度颱風一颳就泡湯了。
高雄大樹區坡地的和山光電案場,在颱風前就被指控濫挖,威脅坡腳村落安全和水源;颱風走後立委重回案場勘災,只見泥流直衝社區排水溝、山壁崩塌、排水管破裂,原有完整植被的青山全走樣。
這些從田野採集的實況,到了經濟部官員嘴裡,竟解釋成最大陣風已超過光電板的抗風設計;屏東海上浮台是新型態實驗計畫,要測試光電板系統在海面的耐受力,政府補助是為創新;還列出颱過境時風、光發電的最大值,竟指再生能源發電表現仍舊穩健。
其實在海上浮台安裝發電光板不是什麼創新做法,中國大陸從山東、江蘇、浙江到廣東近海都有浮動式光電基地,已商業運轉。山東的光伏場可供應百萬家戶用電,廣東光伏場設計能抗十六級強風(丹娜絲十三級)。
大陸有海上錨定技術,會出動無人機監控是否位移,還用人工智能調整浮台角度,以適應變化的海流和風向。為減少漁民反彈和環境爭議,會利用浮台和箱網,結合成光漁共生。台灣的投資公司拿了政府補助款,如果虛心學習,就能少走冤枉路,也不至將三億餘元丟進水裡。
國民黨從兩蔣時代就積極發展核能和平用途,建了四座核電廠支撐工業進階,平抑物價,惠及民生。民進黨區隔國民黨,視廢核為進步,執政後大力推動風光等綠能;可惜台灣海陸資源有限,大躍進之下引起很多物議和腐敗;而國際間已視核電為減碳綠電,歐美日陸都在用核反應爐。
有工程師在網路社群中提問:「丹娜絲颱風的十三級強風,所有核電廠都不動如山,但光電板呢?」「三座核電廠四十年的廢料不過幾千噸,光電板用二十年要淘汰,一個颱風製造的電板、框架等垃圾,何止幾千噸。」
日本明治天皇學習歐洲改革舊制,曾立誓:「萬機決於公論,求知識於世界。」
台灣辦過使用核電的公民投票,百分之五十九同意以核養綠;立法院修《電業法》刪除非核時程,還通過核電廠延役條文。立法院多數委員和公投的多數民意,已明確主張保留核電,這就是「公論」,可為今日施政的榜樣。
若求知識於世界,國際能源署和聯合國早已表明,無核電,難以達到碳中和與能源安全目標。歐盟將核能納入永續綠能分類,原本廢核的歐洲國家又回頭認可核電;日本有過核電廠災難,如今仍擁抱核能。切盼治國者明辨是非,以新科技新潮流與人民福祉為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