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齋
西元四一三年的長安城,空氣中瀰漫著初夏的燥熱。時年七十歲的高僧鳩摩羅什,躺在逍遙園的禪房中,感受到生命正在流逝。
這位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翻譯大師,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向圍繞在病榻前的弟子們說出了一個驚人的誓言:「若我所傳譯的佛經無誤,焚身之後,舌根不爛;若有謬誤,則全身俱化。」這句話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讓在場的每個人心中泛起漣漪。
這個誓言背後,是鳩摩羅什充滿爭議的一生。
他本是龜茲國王族後裔,自幼展現出驚人的佛學天賦。七歲出家,九歲就能日誦千偈,十二歲時已在辯經大會上擊敗諸多外道學者,被西域各國尊為「神童」。
然而命運弄人,前秦大將呂光攻破龜茲後,將時年四十歲的鳩摩羅什強行帶往中原,且為試探其修為,竟強迫他飲酒破戒、娶龜茲公主;等到了後秦時期,君主姚興為「保留法種」,又強令其接受十宮女。
這些經歷,成為鳩摩羅什一生難以抹去的汙點,也讓他的戒行始終備受質疑。
在五月的一個清晨,鳩摩羅什安詳圓寂。弟子們依照佛教儀軌,在逍遙園內搭建了荼毘台,當火焰燃起時,所有人屏息凝視,根據南朝梁國僧人慧皎所撰《高僧傳》記載,火化過程持續了整整一天一夜,待火焰熄滅後,一個令人震驚的景象出現在眾人面前:大師全身骨骼都已化為灰燼,唯獨舌頭完好如初,不僅沒有燒焦的痕跡,反而呈現出晶瑩的紅色,質地且堅硬如金剛石。
這個奇蹟,立刻在長安城引起轟動,僧俗大眾紛紛前來瞻仰。完整保留下來的舌舍利,最初供奉在鳩摩羅什長期譯經的草堂寺;唐代宗時期,為避安史之亂,遷移至甘肅武威的鳩摩羅什寺。
今天在鳩摩羅什寺內,仍有一座十二公尺高的羅什舌舍利塔,於地宮中供奉著這枚歷經一千六百年風雨的聖物。每年農曆四月十八(相傳是鳩摩羅什圓寂日),都會有大量信徒前來朝拜。
從佛教教義來看,舌是言語之根,而佛經翻譯的本質正是語言的轉化。鳩摩羅什以肉身的特殊示現,向世人證明他所傳譯的佛經真實無謬,與《大般涅槃經》中「菩薩舌根不壞」的預言完全吻合,也印證其作為法身菩薩的地位。
佛教史上,能夠留下特殊舍利的高僧並不多見。除鳩摩羅什的舌舍利之外,僅有玄奘的頭骨舍利、六祖慧能的肉身像等少數幾例,皆被視為修行成就的實證。
若從科學角度分析,這個現象可能有幾種解釋:一是長期誦經導致舌部肌肉異常發達,在特定火化條件下產生特殊結晶;二是古代可能掌握了某種保存技術,對舌部進行了特殊處理;三是弟子們可能選擇了未被完全焚化的舌骨,進行宗教意義上的供奉。
武威的鳩摩羅什寺於二○○○年修繕時,據說曾用X光檢測塔基,確認存在「非骨質結晶物」,但具體成分未對外公布,也為這一則典故增添了幾分神祕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