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生福利部今年將大腸癌糞便潛血公費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有家族史者40歲就可篩檢。台大研究團隊發現,若將篩檢年齡從50歲提前至40至49歲,死亡率從每10萬人年7.4例,下降至3.2例,調整變因後,死亡率降幅達4成。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及台大醫院企畫管理部主任邱瀚模研究團隊,分析基隆與台南市社區篩檢資料長達17年,發現40歲開始篩檢「早期篩檢組」,大腸癌發生率每10萬人為26.1例,風險顯著低於50歲開始篩檢者42.6例,死亡率從每10萬人年7.4例下降至3.2例,經調整變因,發現早期篩檢組「大腸癌發生風險」下降21%至23%,死亡風險降42%。
邱瀚模說,早期篩檢組每檢查1548人,可預防1例大腸癌,50歲開始篩檢,需要篩檢2079人,才能預防1例大腸癌,而年輕型大腸癌病人,多數具家族史,或具有基因突變。
我國今年下修篩檢年齡至45歲,與美國大型醫學會建議相符,不過,美國是以電腦模型推估,台灣則有本項真實世界研究支持,該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邱瀚模說,研究顯示,45至49歲者大腸癌癌前病變「進行性腺瘤」盛行率,已逼近50至54歲者,具顯著世代效應;臨床觀察,50歲以下年輕型大腸癌病人症狀多為排便習慣異常,原因是腫瘤多靠近肛門處且病識感低,需花費更多時間確診。
邱瀚模說,目前公費糞便潛血篩檢只通知民眾陰性或陽性,研究團隊正研議,針對糞便潛血檢查的血紅素濃度,制定規則,讓民眾知道濃度多少應配合何種醫療處置,避免民眾過於焦慮。
陳秀熙也說,糞便潛血篩檢可分析受檢者糞便潛血濃度,濃度愈高者應加強篩檢,濃度較低者則可延緩篩檢,以精準篩檢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