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賽夏客
居家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此生巧合與孟母三遷雷同,一而再、再而三搬了三次家,無關孩子的學習,而是要給自己找到一個頤養天年的安心宅。
第一次擇居山上。年輕時,有著浪漫情懷,大地是我自由馳騁的織夢園;雞犬相聞是我嚮往不已的桃花源;山嵐飄忽是我陶醉的仙境……然而,太陽公公下班後,大地一片漆黑死寂,宛似關在暗無天日的地窖裡,漫漫長夜無盡時,冬天特別冷冽潮溼,體質畏寒的我,生病感冒不斷,顯然難以適應離群索居的居所。
四年後,另擇新居,搬到一處新建社區。雙拼住宅,門戶相對,可熱鬧得很,但毫無隱私可言,對面夫妻拌嘴,強迫我當聽眾;左鄰右舍孩兒鬧,狗兒叫,如魔音穿腦,耳根不得清靜,苦不堪言。
同樣以四年為最大容忍度,再次搬了家。有了前車之鑑,我選擇社區的邊間,閒人不會晃過來,不但跟社區有著生命共同體的綿密連結,又有不被打擾的寧靜,而且周遭畸零地可供我蒔花弄草,過著怡情養性的優雅生活。
不僅如此,住家旁邊有一條潺潺流水,水光瀲灩,地理師曾對我說:「遇水則發。」爾後,雖然我沒有大發利市,但水能調節氣候,增加負離子,讓家人身心舒暢,不受病來磨,不也是另一種可觀的財富嗎?
獲益最大的是,住家隔著河川就是茂林原野,已被開發成頭份後花園,提供我運動休憩好去處。每逢夕陽西斜、燦陽收斂之際,我換上輕裝帶著手機,讓影片中的名師講課給我聽,宛如他們陪著我爬山運動,還把畢生的智慧傳授給我,讓我健身之外,附加獲得心智成長。
就這樣我心定下來,與人保持若即若離,距離就是美感,還保有自己無限寬廣的心靈奔放空間,更有著劉禹錫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