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強調小暑節氣過後,天氣將一天比一天熱,緊接著就是「大暑」了。今年的大暑是七月二十二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指氣候炎熱到極致之意。

此時,烈日灼灼,鳥都不知道躲去那裡,園裡草木散發奄奄地氣息,枝葉低垂得幾乎伏在地上。赤光灼目,連狗也閉了眼,伸著長長的舌頭趴在地上納涼,懶得吠叫,這般情景是炎炎夏日的寫照。
事實上,大暑與小暑所交替的時期才是最熱的時節,也就是「三伏天」。所謂的「三伏」是指這為期三十天的特殊時段,具體區分為頭伏十天、中伏十天、末伏十天,而這三十天,是古時認定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因此要「伏」。這「伏」作何解?唐代的張守節在《史記正義》這部書裡有這樣的註明:「六月為三伏之節,起於秦德公,故云福伏。伏者,隱伏而避夏也。」
因此「三伏」的意思就是要躲起來避夏,像鳥與狗兒一樣的躲起來,呼籲大家沒事不要在炎熱的日照下過度勞動,要適時地休養生息。其實躲在家裡刻個閒章,也是同樣的意思。(原寸是1.8X1.8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