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益彩券推出以來,台灣各地興起一股「樂透風潮」,各家媒體更是拼命追逐獎落誰家。若從社會公益角度來看,公益彩券雖有「公益」之名,卻不見得能發揮出很好的社會福利效果,甚至在推出之際,還被不少學者專家質疑這是「劫貧濟富」的做法,認為經濟優勢的族群根本不會去買彩券,反而是經濟弱勢的民眾才會希望透過彩券來一夜致富,長期下來只會讓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綜觀國內的社會福利政策,其實一直處在有待改進的階段。舉例說,國民年金制度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在討論,當時韓國還特別派人來台考察。然而,二十年過去了,韓國的國年年金制度早已行之有年,但反觀台灣卻仍在原地踏步、仍未上路,讓許多福利學者看了忍不住搖頭。
事實上,所謂的社會福利與社會公益,涵蓋的意義包含公正、正義、均富,各國政府有責任去維護每位國民最低生活的保障,而不是讓財富分配失衡,甚至淪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窘況。
要讓社會公益福利政策落實,可以從幾個方向來努力。首先,政府應把社會公益福利政策視為是國家最重要的政策;第二個是成立專責機構,如社會部,而不是附屬在某個部會的單位。第三,應該要積極鼓勵民間企業投入社會公相關益工作,像是集結企業之力來建立老人院、孤兒院等。
社會公益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對弱勢族群來說,良好的社會公益福利政策是幫助他們在社會上生存下去的「力量」,對普羅大眾來說,這是從幼兒到老年的生活「保障」。對國家社會來說,這更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進步的重要指標,相較於瑞士、英國等社會公益福利政策完善的國家,台灣還可以更努力些,我深切期盼未來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