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六十多歲的張太太,發現退休後的另一半不願出門,情緒變得低落。她驚覺不對勁,陪同檢查後才發現先生得了帕金森氏症。原以為能展開愜意退休生活,沒想到成了攜手學習與疾病和平相處的開始。
帕金森氏症是好發於六十歲以上族群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沛儒表示,臨床觀察中,常是另一半發現伴侶不對勁,帶到門診就醫。確診後,照護責任多落在配偶身上,當得知伴侶罹患退化疾病,且無法完全治癒,衝擊可想而知,「罹病不是病人願意,也並非故意」,照護者必須先有這樣的心理建設。
陳沛儒說,帕金森氏症初期病人可能會出現走路跟不上、動作不靈活,或憂鬱,還有睡眠動作障礙症狀。伴侶若不了解難免不耐,長期相處容易產生摩擦或衝突,但經過適當治療,症狀大多能獲得改善。
帕金森氏症剛確診時尚未建立信心,難免有部分病人覺得治療效果不明顯。
事實上,評估不同年齡與病程,會有不一樣的藥物劑量選擇,不一定會一開始就下太重的藥,以減少提早出現運動方面併發症的可能,如藥效波動產生的「斷電」或「異動症」等動作障礙。
陳沛儒說,初期調藥過程會頻繁回診,配合醫囑找出合適的用藥,建立醫病之間的信任及信心,是保留帕金森氏症者良好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礎。
此外,帕金森氏症進展到中後期,可能會出現認知退化。陳沛儒建議,即使確診前期運動功能控制良好,伴侶也可先考量日後「退場」的時機,必要時請醫師協助進行認知評估。
在適當的時間運用如一九六六專線等喘息照護服務與失智相關照護中心,申請外籍看護轉移部分照護重擔,減少家庭心理與體力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