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佛教與生活(一)4-4

文/星雲大師 |2025.06.06
728觀看次
字級
我們能時時以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間,會覺得這個世間很可愛,自己很富有。 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幾十年來,我個人即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我一直很喜歡佛教文化事業,過去自己寫文章、出版書,以這些所得,曾經買過一棟精美的房子,住在裡面,讀書寫作倒也逍遙自在。雖然如此,後來我還是把房子賣了,我一直希望能為佛教多貢獻一些,遂以所得一百五十萬元買了一塊荒山,開始創建佛光山。我將個人所有奉獻給佛教,為佛教創辦事業,教育人才。我的人生雖然一無所有,但是,我的心裡卻覺得非常富裕,我的生活也充滿法樂。

現在佛光山辦有佛教學院,有不少佛教青年來研究佛學,從他們朗朗的讀書聲,與他們蓬勃的朝氣中,我體驗到佛教充滿前途希望的快樂。每天接踵而至的善信男女,虔誠的來山朝聖、禮佛,從他們充滿法喜的臉上,我感受到佛教深入人心,敦厚風俗的快樂。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從小我中脫穎而出,化小我的人間為大我的人間,他會覺得這種無我的人生更有意義,生活更加快樂。

(二)從造作的人間說到懺悔的人間

每一個人生存在世間,身口意隨時都在造業,身體上的舉止動作有善惡的行為;嘴上的說話,有善言惡語;內心的意念,有善惡的思想。一般而言,這當中與善業相應者微乎其微,與惡業相應者卻比較多。因此,我們要常常懷著懺悔慚愧的心。

「懺悔」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其功德不可思議。譬如一個學生犯了過錯,到訓導處認錯懺悔後,他仍然可以成為健全的青年。一個出家人要經常懺悔,從懺悔中可以消除往昔所造之惡業。「懺悔」猶如菩薩的慈悲法水,藉此法水,能夠洗滌無始以來的罪愆,獲得清淨的佛道。

人生在世,雖僅數十寒暑,但是,為了事業,為了家庭,難免奔波勞累,甚或與人爭執計較,不知造作了多少身口意的善業與惡業。如果能夠及時反省懺悔,則善業增長,惡業消除,仍然不失為堂堂正正的人。因此,佛經云:「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無明煩惱生起現行,只要及時覺悟懺悔,仍然是個清淨善良的人。

一個人最怕的不是犯了過失,而是犯了過失仍不知道悔改。如同陷入錯誤的泥淖裡,若能及時回頭,仍可得救。如果一意孤行,自怨自艾,耽溺於過失中不肯自拔,則將愈陷愈深,終於遭到滅頂。佛教裡的《梁皇寶懺》、《大悲懺》、《八十八佛大懺悔文》等,都是教人常行懺悔;所有罪過,一經懺悔表露,如同經過法水洗淨,不會再遭遇旁人的責難與遺棄。

了解了懺悔的意義與功德,我們應該如何懺悔?除了佛教的布薩、拜願,有一個在人際間最行得通、最能夠獲得和諧的妙法,就是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牢牢記著「你是好人,我是壞人」的銘言。一般人都是處處維護自己,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對的,只有自己才是好人。

曹操曾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可是,一個信仰佛教的人,卻須處處為別人設想,大家都是好人,只有我是壞人。如果世間上每一個人都能有這種觀念,相信這個世界是和諧的,人我之間絕對沒有爭執的情事。舉個例子說:張三把電風扇打開了。李四不喜歡,開口大聲說道:「喂!不要只顧自己吹,想想別人已經感冒了,趕快關掉!」

張三不服氣說:「你自己感冒,站到旁邊去!別人熱死了也不能吹吹風嗎?」

「我為什麼要站到旁邊去?」李四發火了。

兩個人因此爭執起來,一個要開,一個要關,吵得不可收拾。

再舉個例子,甲從外面進門,剛坐下,一陣風吹來,門「碰」一聲關上了。乙坐在裡邊看書,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響弄得起煩惱,罵道:「進來也不會隨手關門!」甲一聽,反駁道:「門本來就沒關,你怪什麼的?我怎麼知道會颳風?」「……」乙不服氣,兩個人終於衝突起來。

檢討上面兩個例子。如果張三和李四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相信兩個人絕不會起爭執的。譬如張三得知李四感冒,趕快對不起,把電扇往旁邊挪一挪不就沒事了嗎?

甲、乙兩個人的爭執,如果在乙發怒時,甲適時地道一聲「對不起」,又有什麼爭執可起呢?

每個人先承認自己是壞人,凡事都是自己的錯,勇於認錯,勤於懺悔,則無明煩惱亦無從生起,人我相處,自能和諧,生活即可獲得幸福快樂。

(三)從接受的人間說到報恩的人間

社會上一般的人,處處都在爭取自己的利益,只想獲得,不能施予。

閻羅王對著兩個小鬼說:「讓你們到人間投胎做人,一個一生給別人東西,一個一生從別人那裡獲得東西,你們願意投胎做哪一種人?」

小鬼甲聽了,趕快跪下來說道:「閻王老爺,我要做那個一生從別人處得到東西的人。」小鬼乙選擇當個一生給別人東西的人。

閻羅王撫尺一振,宣判道:「下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間做乞丐,可以處處向別人乞討東西;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時常布施周濟別人。」

一般人往往凡事都以自己為前提,只想接受,不想付出,當然,更遑論報恩了。我們學佛的人,應學習佛陀的慈悲,以大眾的安樂為安樂,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對於宇宙世間,要能知足、感恩,要有「我能給別人什麼」的胸懷;不能自私貪求,只想「別人能給我什麼」。因為施者的境界,比受者更寬大;施者所獲得的快樂,比受者更豐富。唯有分享快樂給人,懂得報恩的人生,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我們要感恩什麼呢?佛教說「報四重恩」:一、感念佛陀攝受我以正法之恩;二、感念父母生養撫育我之恩;三、感念師長啟我懵懂,導我入真理之恩;四、感念施主供養滋潤我色身之恩。

除上述以外,我們要感念眾生自曠劫以來供我所需之恩;感念宇宙自然界的太陽供我光明與熱能,空氣供我呼吸,雨水供我洗滌,花草樹木供我賞悅等。一個人應該時時自忖:自己何功何德,而能生存於宇宙世間,接受種種供給,不虞匱乏?每一個人都要抱持感恩的胸懷,感念世間種種的給予。如果我們能時時以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間,會覺得這個世間很可愛,自己很富有。

古來的大德,都知道從感恩中去體證佛法,如印光大師二十一歲出家,在一個寺院裡掛單當水頭,每天燒熱水供應全寺大眾,柴火沒有了,還要親自上山砍伐。如果是現在的人,可能會怨恨寺院的住持和執事太殘忍了,分給自己如此粗重的工作;但是印光大師卻非常感謝:「你們對我太好了,給我的恩德實在是太大了。你們准許我掛單,並且給我學習的機會,我要感恩圖報,把熱水燒得更好!」

印光大師帶著感恩的心情,雖然做的是粗重的工作,卻也能夠逍遙自如。過去的人都是「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如韓信接受漂母一飯,後以千金相報。人與人的相處,若能時時懷抱感恩的心情,則仇恨、嫉妒便會消失於無形,是非煩惱自然匿跡於無影,生活的人間自可獲得和諧美滿。

佛教常被人誤解為太玄妙、太深奧、太迷信,似乎和人間生活脫離關係,其實,若真了解佛教,體悟佛教,就知道生活與佛教有著深刻不可分離的關係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