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 踏破千山,只為見心

文/辛夷 |2025.05.23
89觀看次
字級

文/辛夷

在人生的某些時刻,我們總會覺得自己像是在走一條沒有盡頭的長路──重重關卡、無數選擇,心裡時而堅定如鐵,時而迷惘如霧。我想起了《西遊記》。那不只是一部兒時熱血追看的神魔小說,而是逐漸在生命中發酵、沉澱、回響的心靈之書。年少時看的是筋斗雲、七十二變與妖魔鬼怪;而現在再讀,讀到的卻是「取經」背後的修行寓言:踏破千山,原來是為了看見自己的一顆心。

唐僧的西行,表面上是為取得佛經,但若從心性的隱喻切入,更像是一次穿越內心迷宮的旅程。而最巧妙的是,那些陪伴他取經的同伴──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白龍馬──其實不是別人,正是他自身不同面向的分身。他們不僅是幫手,更是內心深處的投影,是他必須面對、認識、調和的各種性格與情緒。

孫悟空,是唐僧內在的靈明與反叛。他聰慧、果敢、不畏強權,但也暴躁、自負、難以馴服。那是唐僧渴望擁有的力量,也是不斷被壓抑的直覺本能;豬八戒,則是欲望與慵懶的化身──他好吃懶做、好色貪財,是唐僧作為凡夫時未曾清除的俗念與軟弱;沙悟淨則象徵穩重、理智與堅忍,那是唐僧內心所倚仗的定力與平衡;而白龍馬,看似最沉默,卻代表著意志──在漫長而苦難的修行路上,那種不說話也不回頭的堅持,或許正是最珍貴的修行資糧。

這樣看來,整部《西遊記》,彷彿不是唐僧一人與三徒一馬的群像,而是一個人內在四神五魔的辯證過程,是一場與自己對話、與心魔搏鬥、與本性和解的過程。每一次與妖魔的交戰,實則是內在欲望的浮現;每一次衝突與和解,都是心性修煉的試煉場。

我時常在孫悟空身上看到自己,面對不公與困難時,我會像他一樣暴躁不耐,恨不得手起棒落、一了百了;也曾有過像豬八戒那樣的懶惰與逃避,嘴上說著道理,心裡卻渴望著一條不那麼辛苦的捷徑;更不用說沙僧,那分默默承擔、不多話的穩定,其實是我最想學會卻最不容易做到的。這些角色,說是唐僧的弟子,不如說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碎片。

最讓我動容的是那句:「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魔從來不是外在的,而是我們的念起。當一個人執著於自己的看法、欲望、恐懼,那些魔就來了;當一顆心執念過重,即使身在天堂,也如地獄。而能放下那執念的時刻,便是一瞬間的「悟」。

正如觀世音菩薩對孫悟空所說:「是菩薩,是妖精,總在一念之間。」那「一念」,就是生滅、貪嗔、慈悲、自省之所起處。一念放下,就是超脫;一念執著,就是墮落。人心能造佛,也能造魔,所有的修行不過是回頭看清自己的那一念,到底是走向明,還是墜入暗。修行,不是驅逐外敵,而是安頓內心。

修行從來不是離群索居、遠避人間,而是在紅塵中見心,在苦難裡見性。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位正在取經的行者,背負著自己的劫數,面對著不同的妖魔,有的化身為失敗與批評,有的藏在愛恨與比較裡。我們不是為了去西天,我們是為了看見自己真正的模樣,看見那顆在千山萬水中仍願相信、願愛、願前行的心。

所以,《西遊記》對我來說,從來不只是神話,而是一本人生的密碼書。它提醒我,真正的功夫不在筋斗雲有多快,金箍棒有多重,而在於你願不願意面對那個最真實、最赤裸、最難以控制的自己。

而我願意──哪怕踏破千山,也只為見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