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家守
最近常看到媒體報導,說台灣人抗拒不了諧音哏,特別是商家看板總是充滿創意,令消費者為之莞爾。
「鍋台銘」、「大韓名鍋」、「鍋富城」等火鍋店,在冬天能吸引眾多饕客目光,「丼煲處」、「很餃舍」也不遑多讓;「白日衣衫淨」、「八國簾巾」,提供了自助洗衣與室內裝潢的服務,再加上「披頭式」、「利髮院」,我們的食衣住行,早已被諧音哏包圍啦!
但你可別以為諧音哏是現代特產,其實早在數百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常使用諧音雙關了。
在各式廟宇中,可看到以蝙蝠造型的裝飾代表「福氣」,葫蘆圖案諧音「福祿」。手上分持帽子(冠)、酒杯(爵)的門神,代表了人們對「加官晉爵」的憧憬;另一對門神,一位手握旌旗與圓球,另一位雙手分持長戟與編磬,則是人們「祈求吉慶」的心願。
不只如此,各地常見的四大天王,手上的法器──劍、琵琶、傘、貂,也隱藏深意。寶劍代表「鋒利」,琵琶弦不能過緊也不能太鬆,得時時刻刻「調整」,傘自然象徵「雨」,馴化的貂則是代表「順從」,四者合而為一,就是「風調雨順」。
除此之外,開台進士鄭用錫墓園前的石像,除文武官員之外,還有成對的石馬、石虎、石羊。馬可日行「千里」,羊諧音「揚」,虎代表「威猛」,三者合在一起,就是氣勢驚人的「千里揚威」。
也許諧音、雙關,老早就刻在我們的文化基因裡,人們才會對這種幽默樂此不疲。
下次有機會到各地遊覽古蹟,不妨留心注意,這些來自千百年前的幽默諧音哏,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加精采,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