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三十五歲女性上班族,從小就有氣喘病史,只要換季或氣候改變就容易發作,錯把急救用的緩解型吸入劑當日常保健,一年使用超過三支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直到某個深夜喘到吸不到空氣而急診,嚇壞家人。
國內氣喘治療控制普查結果發現,無論中度或重度氣喘病人,併用緩解型吸入劑者,其口服類固醇使用率、急診與住院比率,均顯著高於單用抗發炎治療者。
專家指出,除了健康風險,緩解用吸入劑中的定量噴霧劑,亦為高溫室效應氣體,濫用不僅影響病程,也增加不必要的碳排放。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指出,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的治療應為急救使用,只能暫時擴張支氣管,真正控喘仍須以抗發炎為核心,從源頭控制,才能降低急診與住院等醫療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