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茶茶
文/陳韋哲
像這樣的文化影響力,在現代的追星現象中也能看到相似之處。當一位人氣偶像發行新專輯,粉絲為了支持偶像,不僅會集體預購,還會爭相轉發、評論,甚至發起「應援活動」,讓專輯銷量屢創新高。這與當年富豪、文人爭相抄寫〈三都賦〉,進而造成紙張需求暴增的情景,何其相似?
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傳播方式已經從古代的紙筆抄寫,進化到如今的社交媒體和數位平台。過去,人們依賴書籍和手抄來傳播知識;如今,一則推文、一支短影音,就能迅速讓某個話題登上熱搜。以韓國的K-Pop為例,一首新歌發布之後,粉絲會透過串流平台、不間斷播放來提高歌曲的榜單排名,這與當年讀者不斷傳抄〈三都賦〉,讓左思名滿天下的情形,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並非全然正面。在古代,左思成功的故事固然值得稱道,但如果當時的文學圈因為「洛陽紙貴」而只追捧華麗辭藻,忽視了內容深度,這樣的文學熱潮是否能夠長久呢?同樣地,在現代,粉絲們的瘋狂應援、刷榜,是否真的能讓作品本身的品質得到應有的評價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又如最近開始流行的「吉卜力風格」的AI繪圖,當大家開始跟風上傳自己的「吉卜力風格」照片後,還有誰會願意再努力創造新的「風格」呢?
從「洛陽紙貴」到現代的文化現象,我們可以看到影響力的力量,但也應該思考,當我們追捧一個作品或偶像時,是否能夠保持理性,讓真正優秀的作品流傳下去,讓更需要被珍視的創作精神被看見,而不只是跟隨短暫的從眾的一窩蜂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