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佛樂】敦煌壁畫 不鼓自鳴 文/本報綜合報導 |2025.05.04 語音朗讀 8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西夏榆林窟第十窟窟頂西披下沿,繪有飛天樂伎手持琴頭捲曲呈「」形的嵇琴。圖/微信旃檀精舍敦煌壁畫裡的琵琶僅在莫高窟中繪製的數量就多達七百餘件。圖為宋代榆林窟第15窟的「撥彈琵琶」。圖/微信旃檀精舍敦煌壁畫對箜篌也頗偏愛,其數量僅次於琵琶,約有二百餘件。圖為西魏莫高窟第285窟南壁「飛天擎箜篌」。圖/微信旃檀精舍榆林窟第15窟壁畫中,飛天樂伎手持的樂器有鳳首造型,稱為「鳳首彎琴」。圖/微信旃檀精舍吹奏類樂器中,橫笛與琵琶一樣,是壁畫中數量最多的樂器。圖為中唐莫高窟159窟「仙人吹笛」。圖/微信旃檀精舍莫高窟第220窟內北壁上的《藥師經變》,有大型菩薩樂舞的場景,展示不同樂器組合演奏的「樂隊」形式。圖/微信旃檀精舍莫高窟第321窟北壁的《阿彌陀經變》,表現樂器飛翔天際,這類圖像稱之為「天樂」,其形態即是「不鼓自鳴」。圖/微信旃檀精舍從壁畫上可以發現,早期的箏都是放在腿上,未有箏架。圖為五代莫高窟98號的「撫箏圖」。圖/微信旃檀精舍 文/本報綜合報導敦煌壁畫裡有個栩栩如生的音樂世界,各種樂器及形態各異的樂伎,彷彿是一個「不鼓自鳴」的無聲樂團。《普曜經》卷二云:「天人伎樂不鼓自鳴,百千億載音聲相和,無數天人念善思惟,彼大天宮無能毀壞,玉女百千各鼓琴箏在後侍從,以伎樂音嗟歎菩薩前世積德。」敦煌壁畫中表現音樂的構圖形式,是將各種樂器繪於空中,繞以彩帶,類似飛天,以樂器凌空飄舞,寓意天樂自鳴,在天宮極樂世界裡,處處有音樂演奏,發出美妙的聲音。這些音樂壁畫不僅是樂人在當時的真實寫照,也是解開中國古代音樂史之謎的一把鑰匙。稀有「?」形嵇琴 「?形嵇琴」繪於榆林窟第十窟窟頂,由飛天樂伎手持。這幅西夏時期壁畫中,有件樂器琴頭捲曲呈「?」形,無琴軸,琴身呈上下寬、中間窄的流線型,琴筒正下方有琴身延長出的突起。圖像所呈現樂伎的手持方式,是一件拉弦樂器,壁畫中的樂器繪製得十分完整精美,是極為難得的嵇琴圖像。獨弦鳳首彎琴繪於榆林窟第15窟前室頂部的唐代壁畫中,由飛天樂伎手持演奏,是有鳳首造型的琴頭,琴頸修長呈弧形,奇特的是,這款樂器僅有一根琴弦,張於琴頭與共鳴箱之間。此樂器外型近似緬甸彎琴,但由於其琴弦僅有一根,造型獨特,音樂史上未見與之對應的實物或記載,通常被視為敦煌壁畫中的特異型樂器,稱為「鳳首彎琴」。樂舞左右對應敦煌莫高窟南區南段第二層的第220窟,窟內北壁上,通壁繪有一幅《藥師經變》,其中有大型菩薩樂舞的場景,展示出敦煌樂舞世界中,不同樂器組合演奏的「樂隊」形式。畫上的菩薩樂伎分左、右兩部分,左側樂伎15身,右側樂伎13身,分坐於主尊身前舞伎兩側的方毯上,呈現出左右對應,樂器紛繁多的面貌。天樂不鼓自鳴天樂是佛教中「天界」之樂,在敦煌壁畫中極具特色。依佛教文獻,最初的天樂由天龍八部或天女演奏。關於「天樂」的表現形式與內容,在佛教經典中均有描述,如《佛說觀無量壽經》記載,於台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莫高窟第321窟北壁繪有一幅《阿彌陀經變》,畫面上部以深藍色背景象徵淨土天際,其中化佛、飛天與樓閣之間,繪有各種樂器,器身係有飄帶,飄帶迎風飄逸,以表現樂器飛翔天際,不鼓自鳴的動態,這類圖像稱之為「天樂」,其形態即「不鼓自鳴」。莫高窟出現在天樂中的樂器,基本涵蓋文獻中記載的唐代各類樂器。對於天樂在佛教中的作用是「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可見天樂產生各種聲音,不是其最終目的,天樂將佛教賦予的特徵,淋漓盡致地呈現在莫高窟壁畫中,並且與壁畫所表達的佛教思想結合得天衣無縫。經變壁畫常見樂器敦煌壁畫中出現的多種樂器,許多現已失傳,千百年來,它給世人無限神祕與探索的可能性。迴盪在石窟壁畫上的飛天或菩薩手中的各型樂器,不禁讓人好奇,音樂與莫高窟如何產生美妙共振?敦煌壁畫中到底有哪些樂器呢?箜篌作為外來樂器,箜篌在隋唐時期的宮廷音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敦煌壁畫對此樂器也頗偏愛,其數量僅次於琵琶,約有二百餘件。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為三角形框架,弦數較少,唐代的箜篌,大都繪有精美的邊框紋樣、華麗的裝飾物,並且弦數增多。元代以後,箜篌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而它曾經輝煌的歷史,只能被定格在一幅幅敦煌壁畫之中。琵琶敦煌壁畫裡的樂器,多數人都對「反彈琵琶」印象深刻,琵琶僅在莫高窟中繪製的數量就多達七百餘件。在中國古代器樂中,琵琶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形制上,其共鳴箱呈梨形,頸部呈曲項或直項的形式,有四根弦。其實,飛天、天宮、藥叉、菩薩等各類樂伎橫抱琵琶演奏的畫面,常見散落在洞窟的各個角落。古箏古箏是中國古代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其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從壁畫上可以發現,早期的箏都是放在腿上,未有箏架。古箏原為五弦,逐漸遞增至唐代,形成十二弦與十三弦箏並存的格局。近代古箏的弦數常用為二十一弦,甚至能達到自由轉調。笛吹奏類樂器中,橫笛與琵琶一樣,是壁畫中數量最多的樂器,見於北涼,延續直至宋、元,也是現今流行的樂器,始終串連在近千年的歷史脈絡中。壁畫中的豎笛也很多,與橫笛同時出現。敦煌歷代所繪的笛,笛身規格、孔數量及演奏方法並未統一,但是在唐代大型經變畫中,橫笛的地位似乎無可取代。笛是樂隊必不可少的高音樂器,有時甚至會連用數支。 前一篇文章 【七寶之首】佛像貼金 功德殊勝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退休之後2025.05.0107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8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七寶之首】佛像貼金 功德殊勝【福慧具足】佛教財神 廣施聖財【藝術弘法】花見華蓋 菩薩微笑 作者其他文章面對世紀災難說 應如何安身立命正向自我對話 內心更強大創意蔬食料理 好吃又營養融入大自然 礦石能量療癒身心【福慧具足】佛教財神 廣施聖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