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張旗鼓推動節能減碳,卻不免有好大喜功的心態,只做表面工夫,忽略很多細節,忘了積沙成塔的效果,交通號誌就是明顯例子。
以台北市為例,市政府前的市府路,從信義路到隆基路有六個只相距幾十公尺路口,但交通號誌不連貫,行車經過每個路口都會遇到紅燈,不但一趟下來浪費許多時間(約十分鐘),而且每次怠速消耗的汽油、排出的廢氣,非常可觀,交通號誌連貫是很難的事嗎?
再以台北市夜間交通號誌來說,非假日的夜間十一點過後、假日的十二點過後,除了市區,郊區幾乎已很少有車輛,但交通號誌仍是白天的秒數,許多車等紅燈時,看著橫向車道幾乎無車通過,卻「傻傻地」等紅燈,浪費時間不說,怠速浪費了多少汽油、排出多少的廢氣?
這顯見台北市的節能減碳不及格,這對曾任環保署長的郝市長而言是諷刺。
各縣市都有交通號誌過多的問題,民眾大都只留意安全與方便,卻沒有注意到嚴重的電力消耗,據統計,全國共有幾十萬盞交通號誌燈,全天不停歇,每年消耗的電力達三、四億度,相當可觀。
有些縣市廢除部分距離過短的小路、小巷的交通號誌,並實施交通號誌夜間減量,在深夜十一時到翌日清晨六時,汽車流量少的路口號誌改成閃黃燈,減少汽機車停等時間,減少廢氣排放。
台北市考慮率先實施汽機車遇紅燈就熄火,減少引擎惰轉、排廢氣量,可是以府前路為例,六個路口都要熄火,讓郝市長自己來試試會不會煩。
因此,交通號誌減量(尤其是夜間)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目前有些國家的交通號誌已改採「電腦動態控制」,可隨機「觀察」行車流量,機動停整紅燈等待時間,如直行路段是紅燈,但橫向路段已無車輛或車流少,立刻調整,不待紅燈秒數結束,讓直行路段通行。
這不是什麼高科技,台灣何不引進?如此,既解決塞車問題,也減少怠速、排廢氣時間。很多事情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為不為」而已,希望中央政府、各級縣市政府能「馬上」做。
陳維契(台北市/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