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狷夫1979年彩墨創作〈山水(3)—祝山雲海〉。
圖/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提供
【記者曹麗蕙綜合報導】國立台灣美術館自即日起推出全新常設展「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以國美館逾37年、逾2萬件的多元典藏為基礎,透過5大展區,勾勒18世紀後台灣美術300年的發展演變。
國美館表示,展覽橫跨5個歷史時期:從明清時期書畫的在地風格、日治時期風土寫實與現代性的探索、戰後在政治與國際文化衝擊下的多元轉型、1980年代以降台灣主體性與自由議題的探索,直至千禧年後在全球化與數位浪潮中展開的文化重構。
其中「中原流風:台灣早期書畫」展區聚焦明清時期書畫在台灣的移植與轉化,展現以林朝英、呂世宜等為代表的書風與閩習特質,映照早期移墾社會的衝創精神。其中林朝英〈草書鵝群書〉為他書法作品中難得一見的草書作品,書寫於1815年,是時齡77歲的他,往生前1年所寫,筆線字形跌宕飛舞而毫無拘束,表現性極強。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台灣美術發展」中,則可一窺傅狷夫1979年彩墨創作〈山水(3)—祝山雲海〉。他以獨創的「裂罅皴」畫祝山,使山勢顯得剛勁挺拔,而以「染漬法」表現雲海的層次變化。尤其他將傳統技法結合西方寫生方法來表現大自然雲海的千姿萬態,是古代山水畫所無,不僅寫實逼真,且能掌握地域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