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福部統計,去年逾6000件家內受虐案件中,兒虐受害者屬過動、發展遲緩者高達2成;接受家外安置的受虐兒中,則有3成為身心障礙、發展遲緩者。衛福部表示,這類孩子常有情緒行為障礙,若是被家長當成一般孩子教養,容易引發兒虐事件。
世衛組織估計,全球發展遲緩兒童盛行率約6至8%,但去年國內6歲以下發展遲緩兒童通報率僅4.3%,實際接受療育者僅2.7%;國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盛行率僅10%,但僅2%接受診斷,1%完成完整治療。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說,台灣在發展遲緩兒童通報治療上,仍有進步空間。
張秀鴛說,過動、自閉症的兒童與青少年常有情緒行為障礙,如難以坐定寫作業,或行為較衝動,容易與他人起衝突等,若未及早診斷,父母常把症狀當成「不聽話」,以對待一般孩子的方式,打罵要求孩子寫功課、遵守規則,孩子卻因專注力不足,難以遵守指令,久之演變成虐待行為。
另外,公權力要求家外安置特殊需求兒少,有些孩子卻因情緒行為困擾,被安置機構視為管教不易的「難治兒」,不斷被「退貨」,輾轉在不同機構接受服務。
社工訪視發現,受虐兒少未及早治療,疾病情況嚴重,亟需藉宣導,讓家長知道孩子需要醫療、心理社會資源協助,不是打罵就能改變。過動及自閉症兒少,幼年時被家長虐待,長大後轉為施暴家屬,陷入惡性循環。張秀鴛表示,未成年「卑對尊」暴力事件加害者,近7成有身心狀況,過動占22.7%,泛自閉症診斷占17.8%,情緒障礙及妥瑞氏症各占4.4%,憂鬱症占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