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穎容台北報導】現今孩童接觸網路有愈來愈早的趨勢,根據教育部調查,兒少在國小前接觸網路者逾2成,但有過半使用者因不了解網路安全,因此掉入詐騙、交友等陷阱。心理師建議,孩童用手機時,家長應制定一些規則,才可以避免暴露在危險當中。
個資曝光 恐致人身風險
家扶基金會社會工作處主任蔡雯瑾表示,根據《兒少數位足跡調查》,高達8成兒少會使用社群媒體活動,國高中生比例更高達95%,但有38.49%的家長並沒有跟孩子聊過網路相關話題。
蔡雯瑾指出,有49.1%的兒少認為可以在網路公開自己的生日、照片和姓名者為最多,這類可直接辨識的個資,一旦過度曝光,將導致人身安全風險。
據警政署統計,近5年網路犯罪成長逾3倍,兒童及青少年的被害人數連帶增加,1年增逾3成。心理師王雅涵建議家長,可以制定5個孩子用社群軟體的規則。手機使用權非擁有權,孩童使用必須遵守規範;手機是工具而非玩具,做功課應以電腦為主;家長規範手機使用時間;社群帳號設為非公開;社群好友只加認識的人,且親子每個月討論追蹤名單。
父母善用監控 過濾內容
親職專家陳傑華表示,孩子使用手機若有異象,通常觀察得到,家長應避免孩子躲進房間用手機,盡量讓孩子在公共空間使用。
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前理事長高鈺淳建議,家長給孩子手機的時間愈晚愈好,平時可透過聊天與互動觀察孩子使用手機時的反應與情緒,例如當孩子頻繁緊張地查看訊息,可能是遇到困難或需要協助的跡象,家長就應敏銳察覺並適時介入關心。
陳傑華表示,當家長觀察到孩子出現以下幾種狀況,例如:要求關掉或收起3C時,出現暴怒、哭鬧、攻擊行為;使用時間愈來愈長,無法自主停下來、影響生活作息、因手機影響用餐或排斥戶外活動,變得不願與家人互動,或者隱瞞使用時間,或在未允許下偷用,甚至觀看接觸不當的內容時,都是應該適時介入的警訊。
家長本身的身教也很重要,高鈺淳提醒,若家長自身也過度沉迷於手機或短影音平台,將很難有效規範孩子的使用行為。當家長發現孩子手機使用出現問題時,建議檢視自身行為,調整後再與孩子溝通。
陳傑華表示,家長可以善用數位工具輔助,例如:Google Family Link或iOS家長監控功能,協助設定時間限制與內容過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