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癌症患者在尋找有效治療方案過程中,傳統的基因檢測已不再是唯一工具。其中「替身醫療」技術,透過在體外培養腫瘤細胞,可望協助癌患者篩選潛力治療藥物,有助罕見癌患找藥,還能為患者省下不必要的金錢與時間支出。
為了協助癌症患者掌握最新抗癌資訊、在治療過程不孤單,公益社群「癌飛」日前邀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腫瘤專科醫師,為病友剖析創新的「替身醫療」技術。
三年多前,一名僅三十七周大、仍在媽媽肚子中的小男嬰因產檢時發現水腦,出生後確診罹患「嬰兒期大腦半球膠質瘤」。在傳統化療無法有效控制腫瘤的情況下,醫療團隊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搭配替身醫療,成功選出原本用於肺癌的標靶藥物,成功為男嬰續命。
北醫附醫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呂隆昇指出,「替身」醫療是一種概念,以癌症治療來說,透過培養癌細胞、將癌細胞轉化為體外檢測系統,患者可以在無需以身試藥的情況下,測試腫瘤對不同治療藥物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