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博群綜合報導】交通部昨於高雄國際機場舉辦「SAF啟航 永續飛航」啟動儀式,由台灣中油與台塑石化公司在高雄、松山與桃園3座機場,為華航、長榮與星宇3家國籍航空公司的班機同步加注永續航空燃油(SAF),是我國首度於本土機場進行SAF添加,也是國籍航空首次於國內使用SAF。航空業者表示,添加SAF成本雖增加,但待量能增加後,影響就不大,票價部分則取決於供給及需求面。
交通部長陳世凱表示,面對全球氣候挑戰,台灣必須有所作為,行政院已將SAF列入減碳旗艦計畫,交通部也成立跨部會平台,由民航局與經濟部能源署分別組成推動小組,協助航空公司提升永續實力,並促進國內燃油產業轉型。
啟動儀式前,陳世凱主持首場跨部會會議,展現政府推動淨零轉型的行動力。民航局指出,台灣中油與台塑石化已取得國際CORSIA認證,今年分別提供400噸進口與5500噸自產SAF,預估全年減碳效益達1.5萬噸。
民航局強調 鼓勵代替強制
民航局長何淑萍表示,這次試行計畫凝聚油商與航空業界共識,完成添加指引與風險評估,讓SAF得以於國內正式啟用,並強調高雄國際機場身為國內首座獲ACI碳認證機場,做為啟動地點別具意義。
何淑萍指出,國際航空減碳已成趨勢,參考ICAO與各國做法,台灣將以「鼓勵代替強制」,目標2030年國籍航空SAF使用達總用油量5%,並優先採購國產SAF,落實永續飛航願景。
台塑、中油坦言 國內原料不足
目前國內SAF由台塑石化自產、中油進口,中油並規畫於明年第3季開始投入自產,SAF的主要原料是廢食用油,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大挑戰。台塑、中油坦言,目前國內原料廢食用油(UCO)不足,且做為航空燃油仍有法規要修正,未來勢必仍需仰賴進口。
台塑化總經理林克彥指出,台灣每年約有10萬噸廢食用油,但多數用於生質柴油,加上法規仍須修正,無法完全轉用於生產SAF,未來仍須積極爭取更多料源進入SAF系統,且可能須仰賴進口或其他原料補足。
中油董事長方振仁表示,雖然目前尚可支應初期需求,但若要實現100%自產的長遠目標,料源仍得多元化,現正與環境部協調開放進口廢食用油,並進行可行性評估。
星宇航空表示,配合交通部民航局推動永續航空燃油(SAF)政策,正式導入具備ISCC CORSIA國際認證標準SAF,由台灣中油公司供應,同日SAF首航班JX-717台北-河內順利飛航,該航班使用Jet A-1與NEAT SAF(純SAF)混合燃油,SAF添加比例約為5%,成為首家於桃園國際機場以油栓系統完成地面加注作業的國籍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