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世間分為對立,不要把世間分為你我。世界與我們都是一體的,都是一個因緣法。圖/光炎 AI生成
文/星雲大師
四、「不二法門」的社會管理
維摩居士有時也不一定完全用佛法開示,他是觀機逗教的。首先,老維摩先提起了話頭:「諸位菩薩!什麼是菩薩不二法門呢?」幾十位菩薩就在老維摩的帶動之下,這位菩薩也講,那位菩薩再論,個個都熱烈的講說著他們對於不二法門的體悟,並提出各種不同的事和理,各種不同的法和義,敞開胸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抒發己見。
當諸位菩薩對於這不二法門都表達過了,維摩居士就問文殊菩薩:「您認為什麼是不二法門?」文殊菩薩回答說:「在我認為,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不二法門。」接著,文殊菩薩也問維摩居士:「那您認為的不二法門為何?」維摩居士閉口不言,他這一沉默,文殊菩薩馬上驚歎道:「妙哉妙哉,離開語言、文字,才是不二法門。」這就是有名的「維摩一默一聲雷」。
說到這「不二法門」,在佛光山也有一座「不二門」。因為我是提倡「人間佛教」,我希望藉由世間大眾平時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所能見聞的自然現象,用來詮釋深奧的佛法,讓大眾容易了解;甚至透過實體建築,幫助來山大眾在環境教育中認識佛教,所以我在開山不久,就在放生池前面建了「不二門」。
所謂「不二」,我們看,太陽每天一早從東邊升起,到了傍晚會從西邊落下;但是隔天一早,太陽一樣再度升起,到了傍晚又會日落西山。如此日升日落,天天如是,可以說「升也未曾升,落也未曾落」,我認為這就是「不二」。
甚至於人的「生死」也一樣,生了必然會死,死了又會再生,所以「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仍然可以把「生死」看成是一個「不二」。乃至於善惡、因果,也都是「不二」的。
有科學家表示,世界人類文明的表現,以東方文化為體,西方文化為用,我說體和用,其實不都是一個嗎?東西方文化可以合流為一,也是「不二」。這樣一個人在看待世間各種事相時,不就可以因為這個「不二」而很有修養嗎?所以我覺得讓人走到山上來禮拜的時候,通過不二門,可以思考「不二」的意義,了解「不二法門」就是真正的佛法真義,也是很好的事。
也因為這樣的關係,我們研讀佛法時,要像維摩居士,對佛法的認識如此透徹,不要把世間分為對立,不要把世間分為你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與我們都是一體的,都是一個因緣法。等於一棟房子,有沙石、有木材、有磚瓦,你把它分開了就不成房子了,房子的建成是因為有眾緣和合在一起,不必分你我他,「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所以維摩居士的沉默等於一聲雷,他的這個沉默可以說把世界所有的語言都說盡了,這就是不二法門的精神。
維摩居士對世間上的是非、善惡、好壞,他不會計較,他不分別,他不爭論,了解佛法不二的思想,還要有種種分別做什麼呢?沒有對立就沒有問題,沒有是非就沒有問題,沒有大小就沒有問題,這就是維摩居士的不二法門管理法。
五、「心淨土淨」的社會管理
在《維摩經》中有一段經文談到,佛陀告訴寶積菩薩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舍利弗不解地請教佛陀:「諸佛菩薩的淨土都清淨無比,為什麼佛陀您所教化的娑婆世界,卻是如此的五濁惡世呢?」
此時,佛陀足指一按,為舍利弗和大家示現自己如琉璃般清淨莊嚴的佛國淨土,並說:「天生的瞎子,從沒有看見過太陽、月亮,但是不能因此說沒有太陽與月亮。」所以對於生活周遭的所有事物都要朝好處想,從正面想,不要往負面去否定別人,要以善美的心來知人、識人,如此我們看什麼都是好的、都是清淨的。
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徵,群臣反對,因為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人馬,玄武門事變之後,唐太宗欣賞他的智慧、道德勇氣,大大的重用他的才華,才有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貞觀之治。另外,齊桓公重用管仲,不念舊惡,不報一箭之仇,因此齊國終於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因此成就一代霸主。因此要想在社會上成功立業,有所作為,對於跟我們有不同意見的人,要能有「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包容雅量,更要能化敵為友,如此才能擴大、完成我們一生的理想抱負。
清代的曾國藩也很會用人。有一次,李鴻章帶著三位人才到曾國藩的住處,來向他推薦,恰巧曾國藩散步去了,李鴻章示意這三位朋友先在廳外等候。待曾國藩回來,李鴻章馬上說明來意,曾國藩就表示:「面向廳門、站在左邊的那位是個忠厚人,辦事小心,讓人放心,可派他做後勤供應之類的工作;中間那位是個陽奉陰違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無足輕重的工作,擔不得大任;右邊那位是個將才,可獨當一面,將來作為不小,應予重用。」
李鴻章很是吃驚,問曾國藩:「您老是何時考察出來的?」曾國藩笑著說:「剛才散步回來時,走過他們的身邊,左邊那個低頭不敢仰視,可見是位老實又小心謹慎的人,因此適合做些後勤之類的工作;中間那位,表面恭恭敬敬的,可等我走過之後,就左顧右盼,可見是個陽奉陰違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邊那位,始終挺拔而立,如一根棟梁,雙目正視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將之才。」
而曾國藩所說的那位「大將之才」,便是後來我們所知道的淮軍勇將、擔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他在台灣建設鐵路、電燈等工程,為台灣的現代化奠定了深遠的基礎。
這個故事正好說明了一個道理,所謂「誠於中,形於外」,一個人的心地善惡、品性好壞,不但可以從他的行為看出端倪,而且也會左右著個人的命運,甚至影響及於國家、社會的前途發展。所以《維摩經》的「心淨國土淨」,不但可以用來管理社會,也是自我管理的最佳座右銘。
結語
老維摩以病為因緣,帶領我們了解這許多關於人我、家庭、社會、政治的管理,而追根究柢,最重要還是管理好我們自己的心。
「心」是萬物之本,把根本管理好,所見所聞立即就不一樣了。做人正派、正面思考,好人好事也會隨之而生。因此,為人處世,要能自覺、認錯、改進,把貪欲心改成喜捨心、瞋恨心改成慈悲心、嫉妒心改成隨喜心、傲慢心改成尊重、謙卑的心,所到之處給人接受,自己也逍遙自在。
最後,將《維摩經‧佛道品》的偈頌摘錄一段,提供大家了解老維摩善巧方便的生活智慧:「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諸度法等侶,四攝為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希望人人都能同老維摩一樣,做一位自在逍遙,給人歡喜的人間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