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工作與身心的和諧 6-5

文/星雲大師 |2025.04.15
599觀看次
字級
倫理就是人間的次序,人與人,有思想的不同、有目標的不同、有利益的不同……在這麼多的「不同」裡面,應該建立一個「同」,這個「同」,就叫做「次序」。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時間:2003年11月28日 地點:中華航空公司 



第五階段:

四十歲到五十歲,歷史的時期



「文學的人生」,經歷了一段時間,也結交了許多文學界的碩學。後來我的老師告訴我一句話:「文學,雕蟲小技啊!出了家,不行的啊!要把人生重新規畫一下。」既然老師這樣說,我便從善如流,所以四十歲之後,我就把它訂為「歷史的人生」。

歷史的人生,就是人在一生中要有歷史,所謂「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在佛教裡就是要能做一番事業,要為佛教貢獻心力。所以後來我致力於弘法,廣度青年學佛,為社會大眾服務。

為了寫下歷史的人生,這時候,我想到應該創立道場了。過去我不想建寺廟,因為我年輕時就立願要從事社教工作,我不要建寺當住持。後來因為有不少青年要跟隨我出家,我不能沒有地方讓他們安住,也不能沒有地方讓他們受教育,所以後來我感覺自己應該要負起責任,要當仁不讓。因此,我首先創辦佛教學院,接著又成立了佛光山教團,制訂章程辦法,讓佛光山成為一個有制度、有內涵的佛教道場,讓人間佛教走向社會、走向家庭、走向生活。

第六階段:

五十歲到六十歲,哲學的時期



建設了佛光山之後,來了好多大專青年參加佛學夏令營,又有好多青年出家修行,乃至社會上各階層的人士都上山來學佛,所謂「因求真理登淨域,為學佛法入寶山」,人們真正了解了生命並不只是追求生活上的滿足而已,大家都明白了精神上的提升更重要。

慢慢覺得還是不夠,應該要有「哲學的人生」。因此後來我應各界邀請,就專講人生、宇宙的問題,或者講佛教的真理。什麼是真理?這是要探討、深研的。人家說,真理要從「開悟」來印證。我有沒有開悟?我不敢說。不過,我真的知道我安心了,對於身心的調和,我非常安住。

我一生接受無數的困難與挫折,我也曾跟人當面爭執、辯論過,但都是為了佛教、為了大眾。事實上我也承受了很多的欺負、難堪、委屈,包括不實的毀謗,都曾經有過。可是,對我沒有影響。我眼看他人的起落,想想,人生也不過如此而已。我覺得能活到今天,生命很有意義。所以,一個人的跌倒、失敗,在所難免。但是如果站不起來,追根究柢,是自己打倒自己。只要自己健全,所謂「失敗為成功之母」,挫折反而能激勵人更上一層樓。只要心存善念,一心利人,因果不會辜負人的。

過去在年輕的時候,因為看不懂專書,就專看一些小說,像中國的《封神榜》、《水滸傳》、《三國演義》、《岳飛傳》、《七俠五義》……無所不看,這些歷史名著,讓我增加很多文學的概念。到了後來,東、西方哲學也都涉獵一些,有了眼界開拓之後的比較,尤其感覺到佛學打開了我的思想領域,讓我在法海裡,感到很悠遊、很快樂。

我到五十歲的時候,才慢慢覺得,這正是「哲學的人生」。

第七階段:

六十歲到七十歲,倫理的時期



到了六十歲,忽然慢慢感覺到,這世間不是我一個人的,雖然我收徒納眾,我覺得應該要有一個「倫理的人生」。什麼倫理?家庭的倫理、工作的倫理,此外,還要有社會的倫理。倫理就是人間的次序,人與人,有性別的不同、有思想的不同、有目標的不同、有利益的不同……在這麼多的「不同」裡面,應該建立一個「同」,這個「同」,就叫做「次序」。

比方說,敬老尊賢、孝順父母、和睦朋友,這些事情如果不去實踐,也都只是空洞的理論而已。我提倡人間佛教,應該要有人間的性格,一切從「人」做起,更近一點的說,應該從「我自己」做起,「我」應該慢慢把這些道理付諸於實踐。所以我在佛光山的教團裡,像軍階一樣,設立清淨士、學士、修士、開士等「序級制度」。這些制度可以讓團體在許多的「同」之中,串連成一個有力量的「圓」。

我在佛光山這麼多年,覺得徒眾的父母很了不起,他們好不容易把兒女養育到大學畢業,眼看著可以賺錢、養家活口,卻忽然來跟我出家了,對他們來說,這不公平啊!建立倫理次序,為的就是要平等。所以我在佛光山成立一個「親屬會」。每一個徒眾的父母跟我是平等的,我叫他們「親家」。現在我們在佛光山,很多徒眾的父母,年老了,他不要倚靠在家的兒女,他的心、他的人,都可以回來佛光山安養。

因此,現在我跟在家徒眾、出家徒眾的父母,在倫理之下,都是一家人。我覺得一個寺廟,應該慢慢走向社會、走向家庭。所以,我也設立養老院、育幼院,為的是解決現代社會所衍生的倫理問題。

第八階段:

七十歲以後,佛學的時期



經過了前面七個時期,到了七十歲以後,才慢慢體會「佛心」。佛學,過去懂的好像都是一些皮毛,都是經典上的文字。我從七十歲以後,確實自己也敢在你們面前說:我對「佛」是有所體會的。

過去每年農曆的十一月,在寺院裡主持「佛七」,幾十年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一生。「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意義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就是超乎時間,是生命的永恆。無量光,就是超乎空間。什麼東西能超越時間與空間?那就是真理的光明。你念佛要能把一句「阿彌陀佛」念出體會、念出光明來,那才是真正的念佛!

其實,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不容易念!要念得熟,念到像背書背得很熟一樣,今天可以念,明天也可以念。有的人念《心經》、〈大悲咒〉,念了幾十年以後,念熟了,你不必刻意,自然就從心中湧出,因為你「熟」了。念佛也是一樣,要念「熟」了,一句「阿彌陀佛」,好像跑步,馬上流汗發熱。你坐在那裡不動,一句「阿彌陀佛」,那是全部身、口、意的精神力量,從心裡像開礦一樣的開採出來,要覺得它是我的生命,它的價值無限,等於把我的本性挖掘出來一樣。念佛是很辛苦的,但只要你每天照著這個方法,把它念下去,念熟了,必然感受不同。

很多人修行,沒有建立正確的觀念。有的人,聽到批評自己的一句壞話,他可以記上好幾年。旁邊的人即使再講一百句好話,都沒有用,他就是聽不進你的好話,心中還是執著「他怎麼可以這樣講?」別人說:「不是這樣的,是誤會啦!」他還是不聽。你說,我們有沒有這種毛病?「好話聽不進,壞話忘不了」,那又怎麼能快樂呢?

我覺得現代的人,很可憐!透過電視、網路、媒體,不一定想要的見聞覺知,無孔不入的侵襲進來,大部分人都缺乏防護、過濾、篩檢、提煉的能力,對於無形中接收到的資訊,不但不能自我解套,反而被無中生有的無明、煩惱束縛,好像牢房裡的囚犯一樣,自己就在框框的牢房裡,自我關閉一生。人要解脫束縛,一定要靠自己。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