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十八分上大學震撼社會後,由於指考分發招生簡章未禁止零分考生選填志願,所以如果今年入學名額多於考生,即使零分也能「由你玩四年」。
教改十年,台灣教育果真步入「嶄新時代」,「高中國中化」不打緊,若大學入學分數連國中基測還不如,依此態勢發展,何須大費周章辦學測、指考,乾脆免試升學,來個「十六年國教」。
教育部有鑑於去年「十八分錄取」的千古怪譚,要求B段班大學自訂最低錄取門檻,但仍有學校寧可被口誅筆伐,也不願自斷生路,輿情雖搬出「學店」、「腦殘」等揶揄、撻伐,但反躬自省,真能全怪他們嗎?
十年來,「有為」的政府為了讓「人人可讀大學」,從專科職校升格為學院、學院升格為大學,遠逾飽和的大學數量,除形成整體教育品質愈來愈糟,及「博士多如狗,碩士不如狗,學士在蹓狗」的荒誕現象外,究竟有何正面助益?
各大學面對「少子化」趨勢,必圖茍延殘喘之道,教育部不思鐵腕作風,仍鄉愿地「道德勸說」,徒令彼等爭食有限的教育資源,不該先打五十大板嗎?
大學是學習專業智能的場所,必須具備基礎學科的能力,若未達一定標準,畢業後既無法符合職場需求,也會出現「文憑巨人,學力侏儒」怪象,教育部豈能再坐視?
蔡仁榮(高雄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