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如果說考大學有壓力,恐怕是騙人,因為去年十八分就能上榜,今年則可能錄取機會超過百分之百,所以只要填志願,零分也能上。
有人諷刺「十六年國教」不請自來,而「假考部隊」連考都不用考,填好志願,就可能有校系被消滅。
零分上大學,教育品質可想而知,而且已有許多程度不好的學生,即使考上後段班大學,也讀不下去。
筆者的姪子即是例子,去年考上新竹一所私立大學,即使該校號稱部分師資來自清華、交大,但這些老師發現學生程度實在不佳,不得不降低教學程度,但多數學生仍然讀得很辛苦。
姪子已打算休學服役,退伍後先工作,再看實際需要,選擇「終身學習」。其實早在姪子讀國中時,筆者已發現他不是「讀書的料」,建議弟弟讓孩子去讀高職或軍校、警校,弟弟同意了,但弟媳不同意,認為讀大學才有前途,何況「大家都能讀大學,他為什麼不能」,一念之差,浪費了幾年時間。
當年教改決定廣設大學,現在看來是個錯誤的決策,但也不能都怪教改,是大多數人仍有一定要讀大學的觀念,讓推動教改的高級知識份子也不得不「迷失」。
多年來社會各界一再呼籲要重視技職教育,如曾重考五次的台大教授鄭登貴說:「整個制度病了,畢業即失業,大學不讀也罷,不如學一技之長;行行出狀元,讀大學早已不保證前途。」但這類思考迄未獲得應有重視。
如今零分上大學現象,許多人再次強調,各校系應勇於自訂錄取門檻,教育部更應該施出鐵腕,要評鑑不佳的校系退場,但筆者認為,真正的關鍵還是觀念,譬如李家同教授指出,並非人人適合或有需要念大學,英國只有兩三成年輕人讀大學,他們更重視實際謀生的技能,台灣文憑至上的觀念要好好檢討。
中央大學代理校長蔣偉寧也說,想讀大學的人都可以進大學,政策未必不好。像美國一些社區大學任何人都可讀,讀得好還可以轉到其他更好大學去,終身學習。
影視歌紅星周杰倫沒有讀大學,但他寫的歌詞,出現在兩岸大學考試的考題中,如果周杰倫的父母當年逼著他讀書、考大學,現在還有沒有這個紅遍兩岸歌壇的小天王?
周志程(北縣汐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