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文昌宮兼奉關聖帝君,故也稱「文武廟」。圖/魏世昌
銅馬上方有〈馬到成功〉牌匾。圖/魏世昌
文與圖/魏世昌
位於宜蘭市文昌路的文昌宮,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除主祀向來被奉為主司考試及功名的文昌帝君外,另增奉關聖帝君,故也稱「文武廟」,乃台灣地區首創。二神均設有滿文牌位,據說是台灣唯一漢文與滿文並立的牌位。
建築形式上,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分立主殿兩側,中間以加厚磚牆隔開,形成一廟雙主祀的獨特現象,與一般主祀神明於大殿正中央有所不同,配置極為少見。屋架形式沉穩簡練,具傳統風味。
祭拜文昌帝君為清代官方重要祀典之一,由地方首長、官員仕紳、文武舉人等地方重要人士分派執事,參與祭祀。這個傳統延續至日據時期,在舊曆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誕辰日,祭祀文昌帝君滿漢文神位,並配祀倉頡夫子滿漢文神牌。
祭典之後,會將廟旁惜字亭一年所焚化的字紙,護送至宜蘭城北門外的渡船頭。沿途敲鑼打鼓,所到之處人山人海,好不熱鬧;附近店家則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焚金禱告。在蘭城各處遊街之後,最終抵達宜蘭河畔,將字紙灰燼裝進小船,流入大海。
傳統社會受到科舉考試的影響,認為寫過字的紙張有崇高地位,不得隨意棄置,必須集中交給廟宇燃燒化去,具有崇敬倉頡夫子、文昌帝君的文化意義。因此在宜蘭文武廟的神案上,如今還留存一座造型古樸、道光元年所製的木香爐。
香火鼎盛的文昌宮,如今每逢考季,總有許多考生將准考證置於案前,祈求文昌帝君庇護。來此祭拜時,家長與考生還會到廟前廣場西側的一匹銅馬前上香,同時摸摸馬頭或馬尾,祈求考運亨通。一開始,廟方將這匹馬當作關公座騎,並在上方掛了一塊〈馬到成功〉牌匾,吸引人氣,時日一久,遂成為文昌宮的祭拜習俗。
後來,信徒擔憂文昌帝君寂寞,在廣場東側又塑了一座四蹄踩著文房四寶的麒麟,做為帝君坐騎,上方則掛了一塊〈麟趾呈祥〉牌匾。銅馬與麒麟相對,畫面十分有趣。
宜蘭文武廟,不僅是學子求取功名的心靈寄託,更是當地文化與歷史的重要象徵。在這裡,人們懷抱對智慧與知識的敬仰,無論是莘莘學子還是旅人遊客,都能感受到一股寧靜而莊重的氛圍。儘管時代變遷,這座廟宇依然守護著地方信仰,成為宜蘭人文風景的一部分。
如果你正在追求學業或事業上的突破,不妨來此走一遭,感受文昌帝君的庇佑,也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分信心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