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兩廳院為推廣表演藝術活動,邀請各項表演藝術領域的專業講師,以「宅配到府」的方式舉辦藝術講座活動;昨天就以八月將登場的「閹雞」為主,邀請導演呂柏伸、劇本修編王友輝,及文學作家李昂談「文學與劇場的偶然與巧合」。
「閹雞」原是一中篇小說,刊載於《台灣文學》雜誌,後由曾在日本新宿「風車戲劇」研究舞台劇的林摶秋改編成舞台劇本。當時的一群熱血青年,如音樂家呂泉生、畫家楊三郎等人,雖處在日本「皇民化運動」推行的高壓統治之際,他們還組成「厚生演劇研究會」,並搬演這一齣在布景、道具、服飾皆為中國文化色彩的話劇。更特別的是,這也是第一齣全部以台灣民謠作為配樂的舞台劇。
也是台南人劇團導演的呂柏伸說,重新製作「閹雞」,是希望能藉由不同時空背景重新探討,產生在大時代相同人際情感關係,在演員的故事中尋找自己的生命故事。音樂也重新編曲,將當年呂泉生廣受迴響的台灣民謠「搖滾化」,期盼打造一齣具有「契可夫戲劇詩意」的舞台劇。